簡介

組成

沿著141級台階而上,兩旁鬱鬱蔥蔥的相思樹訴說著無盡的情懷。登高望遠,綠城美景盡收眼底。炮台上裝有一座光緒16年(1890年)克魯伯工廠製造的、口徑為122mm固定型加農炮,是南寧市現保存最為完整、古老的炮台。
炮台的轉角近乎270°,藉助鐵軌,可以攝像東西南三個方向,但是對於一個固定炮台來說,這一非360°的轉角是極為致命的。根據一些所謂官方和非官方的說法,該炮台之所以無法轉向北面,是因為當初鎮守該炮台的長官是陸榮廷。而陸榮廷是武鳴人,正好位於南寧的北面。
歷史
關於炮台有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1930年夏的第二次滇桂戰爭在南寧打響,滇軍率領四個師約一萬九千人進入廣西,占領百色,直逼南寧。南寧桂軍千餘人,以鎮寧炮台為制高點,構築工事防守,兩軍對峙三個月之久。10月下旬,白崇禧率軍來援,滇軍撤退,南寧解放。炮台內還有放置了一口明朝銅鐘,高1.8米,口徑1.2米,重1000多公斤,是國內現存最大的懸掛銅鐘,也是南寧難得的珍貴文物和藝術珍品。鐘上除刻有重量、鑄造年月、鑄造人和捐款人的姓名外,還有字型端莊娟秀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抗日戰爭時期,南寧淪陷時,銅鐘曾被轉移到百色、柳州、武漢等地,一度流落他鄉。南寧解放後,廣西文物工作者在武漢發現其蹤影后立即收購回邕,這口飽經滄桑的古銅鐘至今仍保存完好,為南寧市現存最大的銅鐘。據史料記載,從前南寧鐘鼓樓“晨鐘暮鼓”的鐘聲就是該銅鐘敲出來的,洪亮的鐘聲在邕江邊悠悠遠揚,之所以號稱主要原因在於:“晨鐘”即每天早上敲三陣,每陣三十六響,共鳴一百零八響,送走108種煩惱;“暮鼓”在晚間敲響,與晨鐘對應。破霧的晨鐘,穿雲的暮鼓,神怡的遊人……正所謂晨鐘驚夢,暮鼓催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