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8年—1985年,成都科技大學,講師;1985年~1988年,成都科技大學,副教授
1988年~今,成都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研究員
1994年~今,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
2009年被聘任為“四川大學傑出教授”。
社會任職
中國磷肥工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磷肥專家組副組長;硫酸協會理事;全國化工硫酸和磷肥設計中心理事;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專業委員會理事。
研究領域
長期從事磷復肥、磷化工教學科研工作。
負責完成的“料漿法制磷銨”新工藝、創造性地解決了我國大量中品位磷礦長期不能生產高效復肥磷銨的難題,成為該領域的開拓者。經過20餘年的研究和攻關,完成了該工藝的基礎研究、模試、中試。3萬噸/年工試和裝置技術國產化、大型化,並在全國推廣。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20-30萬噸/年裝置的成套先進技術,成為我國高濃度磷復肥生產的主導技術路線。被原國家計委列為“六·五”以來我國科技戰線的八大成果之一[計科1988(570)號文]。主持完成的“6萬噸/年料漿法磷銨”,被國家計委列為全國“八·五”攻關突出的五項重大成果之一;主持完成的15萬噸/年多項關鍵技術的“九·五”攻關獲得重大經濟效益。2007年全國產量達900餘萬噸,占磷銨總產量60%以上。近十年還主持完成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下達的“生活垃圾制有機複合磷肥10萬噸/年工業性試驗”及對磷化工行業技術進步、產量升級換代具有重大意義的、低能耗、低成本制高純度濕法磷酸新工藝,完成了1萬噸/年、5萬噸/年工業試驗並在全國推廣。
個人成就
在上述研究領域取得過多項重大成果,以及多項獎勵,其中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部省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先後被評為省、市勞動模範,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1年享受國務院府特殊津貼;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重獎,省優秀共產黨員。國家“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首屆“億利達”科技獎,首屆四川大學“五糧液校企合作貢獻獎”。合作出版專著4本,在國內外主要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並獲多項發明專利。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並在2010年,被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現任職務
中國磷肥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磷肥專家組副組長;硫酸協會理事;全國化工硫酸和磷肥設計中心理事;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專業委員會委員。
主要貢獻
負責完成的“料漿法制磷銨”新工藝、創造性地解決了我國大量中品位磷礦長期不能生產高效復肥磷銨的難題。經過20餘年的研究和攻關,完成了該工藝的基礎研究、模試、中試。3萬噸/年工試和裝置技術國產化、大型化。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20-30萬噸/年裝置的成套先進技術。被原國家計委列為“六·五”以來我國科技戰線的八大成果之一[計科1988(570)號文]。主持完成的“6萬噸/年料漿法磷銨”,被國家計委列為全國“八·五”攻關突出的五項重大成果之一;
主持完成的15萬噸/年多項關鍵技術的“九·五”攻關獲得重大經濟效益。
2007年全國產量達900餘萬噸,占磷銨總產量60%以上。
近十年還主持完成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下達的“生活垃圾制有機複合磷肥10萬噸/年工業性試驗”及對磷化工行業技術進步、產量升級換代具有重大意義的、低能耗、低成本制高純度濕法磷酸新工藝,完成了1萬噸/年、5萬噸/年工業試驗並在全國推廣。
科學研究
鍾本和在幾十年的工作實踐中,一直拼搏在教學科研及工程領域的第一線,完成了多項重大科研課題。她領導的課題組以國內首創的“料漿濃縮法制磷銨新工藝”和裝置的高水平大型化、國產化、大面積推廣並以此技術改造引進五大磷肥工程取得成功,為我國磷復肥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多次榮獲國家級、省部級成果獎和各種榮譽稱號。其主要成就分述如下:
(一)國內首創“料漿濃縮法制磷銨新工藝”
磷銨是一種優質、高效、高濃度氮磷複合肥料,是現代復肥工業的主要品種,能極大地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早在1970年代,已開發國家磷銨產量已占磷肥總量60%以上,而我國直到1980年代,其產量還不足磷肥總量1%。雖然我國磷資源豐富,但90%以上為雜質含量高難選的中低品位膠磷礦,沿用國內外長期採用的“濃縮磷酸”傳統工藝生產磷銨,其核心設備濃縮加熱器極易結垢且難予清除,致使我國磷銨生產長期未能工業化,國家不得不花大量外匯進口磷銨,以滿足農業需求。
為開發適合國產中低品位礦生產磷銨的新工藝,鍾領導的課題組開展了磷銨生產過程中不同磷礦產物的物相組成、理化性能和兩種垢層及結構機理的研究,以領先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傳統的“濃縮磷酸”工藝不適合國產中低品位礦生產磷銨的根本原因,提出並證明了用“濃縮磷銨料漿”取代“濃縮磷酸”的可行性,奠定了“料漿法磷銨工藝”的理論基礎。
課題組與四川銀山磷肥廠合作進行了“料漿濃縮法制磷銨”的開發研究,歷時十年完成了實驗室研究、中間試驗和3萬噸/年工業性試驗,其樣板裝置被國家選為全國小磷肥廠產品更新換代技術予以推廣。在1990年代全國建成3萬噸/年裝置74套,年生產能力達200萬噸以上,從而結束了國產中低品位磷礦不能生產磷銨的歷史,為發展我國磷銨工業開闢了新的途徑。鑒於鍾對該成果的創造性貢獻和對農業增產增收的巨大套用價值,鍾以排名第一先後獲1984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年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及發明專利。
(二)完成“料漿濃縮法制磷銨”裝置大型化、國產化技術攻關和成套技術推廣
為實現裝置大型化、國產化和成套技術現代化的新目標,以鍾為總負責人提出的“6萬噸/年料漿法磷銨國產化裝置”和“15萬噸/年料漿法磷銨關鍵技術和設備研製”被分別列入“八五”“九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八五”期間,四川大學牽頭組織全國相關單位共同完成攻關下達的7項子課題,其中“磷酸污水封閉循環處理技術”“中和濃縮一體化技術”“內返料噴漿造粒技術”“外環流氨化反應器技術”分別獲國家或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總課題於1995年通過國家驗收,受到原國家計委、科委和財政部獎勵,成果以她排名第一獲1995年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首屆億利達科技獎,被原國家計委列為全國“八五”攻關有突出成果的五個項目之一。
“九五”期間,鍾主持完成了下達的14項攻關子課題,以完整的成套技術在山東魯北化工廠、涪陵化工廠分別建成15萬噸/年、12萬噸/年料漿法磷銨裝置,隨之全國近半數的3萬噸/年裝置改擴建成了6~24萬噸/年的大中型裝置。到2000年全國料漿法磷銨年生產能力近300萬噸,產量大占磷銨總量60%,磷肥總量的20%以上。表彰科技成果的大面積推廣,榮獲2000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特等獎。
(三)以“料漿法磷銨”聯產技術改造引進五大磷肥工程,取得重大技術進步
為儘快改變磷復肥落後局面,國家耗資182億元引進以“濃縮磷酸”傳統工藝為主的多項技術和設備建設的五大磷肥工程,因多種原因導致一家投產後即停產,其餘四家年虧損達15億元。
基於對兩種磷銨生產工藝的深入了解和對五大磷肥工程的廣泛調研,課題組提出的以“料漿法磷銨工藝”改造傳統工藝的聯產技術,先後對五大磷肥工程中的4個工程實施了卓有成效的改造(附屬檔案4)。在傳統的磷酸二銨(DAP)生產中,產生的淤渣磷酸和尾氣洗滌液只能返回自身相關係統消化,導致生產能力和能量的損失,將這二者用為與其相匹配的料漿法磷酸一銨(MAP)聯產裝置的原料,就能以很小的投資大幅度提高傳統DAP裝置的生產能力和運行穩定性,降低消耗並增產優質MAP。2002年四川大學在貴州宏福公司合作建成的60萬噸/年DAP與20萬噸/年料漿法粉狀MAP聯產示範裝置,以不到2仟萬元的投入使宏福公司57億資產的產出值提高了27%,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料漿法磷銨”經過25年的開發完善,目前已經成為我國高濃度磷復肥工業發展的主導技術路線。整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擁有專利技術多項,成果以“大型料漿法磷銨國產化裝置”榮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主研)。
(四)開闢磷化工與生物技術、環境工程相結合的新領域
以磷化工與生物技術相結合,開發成功的“生活垃圾處理與磷礦制肥一體化生產有機磷肥新工藝”,獲發明專利2項,2001年完成國家經貿委下達的10萬噸/年工業性試驗。該工藝顯著縮短了生活垃圾發酵時間,製得的含有機質過磷酸鈣肥料物性好、肥效高,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開闢了新途徑。成果在四川、湖北成功推廣並以第一主研獲2002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五)領先國內開發成功濕法磷酸淨化技術
生產食品與工業級磷酸鹽的熱法磷酸原料黃磷,是污染嚴重的高耗能產品,每噸耗電量高達14000度左右。各國為此相繼開發多種濕法磷酸淨化技術並完成工業化。課題組於2004年與貴州宏福公司合作完成1000噸/年中試,通過教育部鑑定,為3萬噸/年工業性試驗奠定了基礎。
學術論著
合作出版專著4本,在國內外主要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並獲多項發明專利。
獲獎記錄
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部省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
先後被評為省、市勞動模範,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1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重獎,省優秀共產黨員。
國家“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首屆“億利達”科技獎,首屆四川大學“五糧液校企合作貢獻獎”。
2010年,被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2018年11月,獲頒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化學工程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