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大豐

鍾大豐

鍾大豐,教授,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導師。

簡介

國際交流學院院長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員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電視家協會高校影視藝術委員會理事

第六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

個人簡歷

1982 年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1985 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電影系碩士研究生畢業,是中國第一批電影專業碩士之一。 1985 年起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任教,1989 年至 1991 年和 1995 年至 1996 年兩次赴美國進修學習。回國後仍在北京電影學院任教。 1994 年起任文學系主任。 1998 年起任教授。在進行教學工作的同時也在中國電影史、美國電影、電影理論和傳播理論等領域進行科研。尤其是在中國電影研究的領域內,在國內外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曾四次獲省部級獎。

開設課程

《中國電影史》

《外國電影史 》

《西方電影理論》

《影視傳播理論 》

《類型電影》

《美國電影研究》

《電影大師研究》

《中外電影研究》

《中外影視史》

《影片分析》

主要學術成果

已發表著譯共約二百萬字,其中論文數十篇;與人合作著譯或者參加編寫的著作三本,多篇論文被國內外收入論文集,三篇論文被國外譯成英文發表。電視劇編劇、劇本策劃、電視專題片撰稿、藝術指導、顧問等數十部 ( 集 ) 。

主要著譯

*電影理論:新的話語與詮釋 (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東方視野中的世界電影 (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 〈美〉悉德·菲爾德著,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5 出版 )( 與鮑玉珩合譯,本人譯 1/2 約 10 萬字 )

*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美〉悉德·菲爾德著,據 1994 年英文版重譯,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 與鮑玉珩合譯,本人譯 1/2 約 10 萬字 )

* 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題解決指南 (〈美〉悉德·菲爾德著,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 與鮑玉珩合譯,本人譯 2/3 約 15 萬字 )

*《中國電影史》 ( 合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5 , 2002 再版,獲廣電部八五社科科研專著三等獎 )

*《北影四十年》 ( 合著,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5)

*《通向電影聖殿》 ( 合著,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3 ,廣電部優秀教材二等獎 )

主要論文

論影戲 ,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1985 年第 2 期

中國電影的歷史及其根源 -- 再論“影戲” ,《電影藝術》 1994 年第 1 、2 期

“ 影戲”理論歷史溯源 , 《當代電影》 1986 年第 3 期,收入《中國電影理論文選 (20—80 年代 ) 》 (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2) ,並被收入美國出版的英文論文集

《當代中國電影:批評論爭, 1979 - 1989 》

從劇作看影戲美學 -- 對中國電影思維的歷史反思,《影視文化》 1989 年第 2 期

也談中國電影創新之路 ,《電影藝術》 1986 年第 12 期

作為第三世界文化的中國電影 ( Chinese Film as Third Word Culture) ,提交 1996 年 10 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北京舉辦的亞洲電影收藏研討會(中英文論文,英文發言)

中國電影理論 , ( 與陳犀禾合作 ) 為《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卷》撰寫的大型詞條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1)

在理論研究陣地上 , ( 與陳犀禾合作 ) 《電影藝術》 1986 年第 10 期

歷史折射出現實的光輝 -- 談新時期的電影歷史研究 ,《電影藝術》 1988 年第 2 期

From Wen Min Xi (Civilized Play) to Ying Xi ( Shadowplay)--The Foundation of Shanghai Film Industry in 1920s , 從“文明戲”到“影戲”—二十年代上海電影工業的奠基,美國《亞洲電影》雜誌, 9 卷 1 期 1997 年秋季號, Asian Cinema, Vol.9, No.1, Fall 1997

中國無聲電影劇作的發展演變 ,(為《中國無聲電影劇本》一書所寫的序言)(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6 )

作為藝術運動的三十年代電影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1993 年第 2 期 ,1994 年第 1 期,廣電部八五社科科研論文二等獎

從《定軍山》到《西洋鏡》 —— 改編背後的文化立場轉移 ,《電影藝術》 2001 年第 4 期  解放區電影的精神遺產 ,《電影創作》 1996 年第 5 期

袁牧之與新中國電影事業的初創構想與實施 ,《當代電影》 1999 年第 6 期

記錄與表達—關於新中國紀錄電影的對談 (合作)《電影藝術》 1997 年第 5 期

走向邊緣——從媒介定位看八十年代大陸新電影 ,提交 1995 年 9 月在台北舉行的“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收入《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台北 1996

八十年代大陸新電影中的都市人際關係 ,提交 1996 年 9 月在香港舉行的舉辦的第一屆華語電影研究學術研討會的論文

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影視的發展狀況與問題 (英文), 1995 年 11 月在美國俄亥俄大學舉辦的美國電影理論研究學術研討會上發言

數碼時代的個人化影像生產——大陸 DV 電影製作與傳播的一些新現象, 提交 2002 年 6 月在台北舉行的“數位與類比:寬頻世界中的光影的流轉與匯流——兩岸暨香港影視媒介發展研討會”

淺談鄭正秋的電影 創作與鴛鴦蝴蝶派文學的關係 ,《當代電影》 (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1985 年第 5 期

從生活的潛流中反映時代的波瀾 ,收入《論夏衍》 (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9)

藝術個性與審美主潮 --- 水華電影創作四題 ,收入《論水華》 (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2)

史詩·群象·電影觀 ,收入《論成蔭》 (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9)

論崔嵬的戲曲片創作 ,收入《崔嵬與電影》 ( 奧林匹克出版社 1995)

個性 . 時代 . 傳統 -- 凌子風早期電影創作 ,收入《繆斯的眼睛》(珠海出版社 1996 )

作為敘事和表象的歷史 --- 歷史寫作與歷史題材創作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1991 年第 2 期   電影:科學的對象 , ( 與李陀等合作 ) 《電影藝術》 1988 年第 2 期,並被收入美國出版的英文論文集《當代中國電影:批評論爭, 1979 - 1989 》

電影:雅努斯時代 , ( 與戴錦華等合作 ) 《電影藝術》 1988 年第 9 期

是誰在為創作指路——從歷史的角度看電影批評與實踐的關係 ,《電影藝術》 1995 年第 3 期   技術在電影發展中的位置——歷史的回顧與思索 ,收入《電影電視走向 21 世紀》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7 。

後現代都市中孤獨的流浪者 -- 美國電影喜劇大師伍迪·艾倫 ,《當代電影》 1992 年第 5 期

現代電影中的戲劇性問題 ,收入《電影新觀念論文集》 ( 中國電影出版社,北京, 1987) 及《電影學 -- 中國首屆電影學年會論文集》 (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8)

現代電影劇作中的衝突 ,《語文導報》 ( 杭州大學 )1985 年第 8 期

現代電影劇作結構中的新特點 ,《語文導報》 1985 年第 10 期

造型情節 -- 電影敘事的獨特語言 ,《西部電影》 (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7 年第 8 期

喜劇作為類型 ,《電影創作》(北京電影製片廠), 1994 年第 5 期

美國電影劇作教育管窺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1994 年第 1 期

開拓者的足跡——讀電影文學劇本《定軍山》 ,《電影創作》 1995 年第 5 期

用當代的眼光比較電影與戲劇 ,(翻譯)《中央戲劇學院學報》 1995 年第 3 期

參加研究項目

廣電部電影局黨史徵集辦公室《中國電影編年史》

文化部重點科研項目《中國電影藝術史》 ( 中國藝術研究院 )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基於動態人文界面的大型多媒體演示系統》(清華大學, 1999 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廣電部《電視劇文化研究》(項目負責人)(在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