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桂森

錢桂森(1827~1899) 清末教育家、藏書家。原名桂枝,後更名桂森,字莘白,一作馨白,號鄦盦,一號稚庵、犀庵,江蘇泰州人。泰州人氏。生於一八二七年,卒於一九零二年。徐世昌、段祺瑞等的老師,與光緒帝師翁同和為至交。錢氏先世原籍河南,後移居海陵(今泰州海陵區)。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少年好學,擅長詞賦。清宣宗道光三十年 (一八五零)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山西道監察御史、國子監司業、翰林院侍讀、侍講、侍讀學士等,並充國史館協修、纂修、總纂及文淵閣校理、直閣事。鹹豐至光緒時,屢次典試貴州、湖南、順天、廣東、浙江等地。德宗光緒六年 (一八八零)、九年(一八八三)兩次出任會試同考官。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督學安徽,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被奉為文章宗匠。晚年曆主江寧鐘山書院、揚州安定書院講席,返泰任胡公書院山長。以詩酒自娛,與蔣鹿潭、徐劍虹等過從甚密,時相唱和。

其“教經堂”藏書豐富,大半得之翰林院,所藏之書,版本價值較高,且多為著名藏書家進呈之本,為四庫底本。《四庫全書》完成後,庫本所據之底本,並未發還范氏,仍舊藏在翰林院裡,日久為翰林學士拿還家去為數不少。前有法梧門,後有錢犀庵,都是不告而取的。另外,同治年間端華被誅,怡府圖書盡散,時錢桂森在京,購進不少。任翰林院編修期間,在四庫全書館管理和登記全國進呈的善本古籍,遂精於鑑別,所有進呈之書,發還者外,還留有部分底本。有人在其家發現古籍鈐有“翰林院印”者,十之八九。孫衣言、傅增湘、王重民等家的書目提要中,累次提及其藏書中大多是江浙各省藏書家的進呈圖書。如明本《元音》一書,舊為翰林院藏,是浙江巡撫三寶采進之書;翻宋本《楚辭章句》、元刊《宋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明刊《傅忠肅公文集》等書,乃浙江藏書家馬裕、范懋柱等進呈之書;《吳都文粹》、《南豐先生元豐類稿》等書,是鮑士恭進呈之書等。錢桂森還鄉後,築 “小天目山館”以庋藏,久為北京廠肆書商覬覦。歿後北京書賈張蘭亭、李紫東於宣統二年(一九一零)來泰重金購其善本,剩餘者為如皋周必祥席捲,轉售於如皋沙健庵,其中亦不乏善本。藏書處有“教經堂”、“學有用齋”,藏書印有“暫為御史再入翰林”、“海陵錢犀庵校藏書籍”、“辛道人”、“教經堂錢氏印”、“錢犀庵藏書記”等。著有 《一松軒詩稿》、《段注說文校》等。一九九四年,中國書店據徐世昌退耕堂原版重印 《一松軒詩稿》。

作品考析

錢桂森對聯考析

憶彈指傾四十二年,涼月中秋,差丙重陽,早歲曾經辛苦地;

念廣廈間萬八千士,騰英雲岳,毓靈鍾阜,人生幾詠大羅天。

此對聯乃吾泰海陵錢桂森侍郎任江南鄉試監臨時題於公堂之上者, 事見海陵文史學家夏兆麟﹙1885-1948﹚《慵余漫錄》中。余初不之信,清代鄉試監臨例由本省巡撫擔綱。且江南鄉試為蘇皖舉子共同參試之地,故定製為江蘇、安徽兩省巡撫輪值。在科舉時代,以本籍人士來鄉舉舊地而作監臨,從無先例, 殆聞所未聞。今得手抄錢桂森《代辦江南鄉試監臨》七律四章,方信其事之不虛也。

錢桂森七律《代辦江南鄉試監臨》考析

一榜宏開棘院秋,丁年曾說蕊宮游。

江山浩劫經戎馬,文字寒芒貫鬥牛。

蒲柳衰齡叨異數,梓桑佳話佐真州。

朗吟壁上璆琳句,獨喜新安甲子周。

棘院,江南貢院內外兩層圍牆頂端布滿了帶刺的荊棘,故名。 棘院秋,喻鄉試。鄉試例於八月九日至十八日舉行。江山浩劫經戎馬,似指太平天國運動並建都南京事也。 真州, 抄注指儀征陳彝六舟中丞。時陳赴任浙江學政,與錢相見於南京。新安, 徽州也,為安徽代名詞。公於光緒十四﹙1888﹚年戊子八月赴任安徽學政。

南闈積弊務潛防,詔語森嚴敢怠荒。

要駕本難容害馬,補牢猶及禁亡羊。

和衷共籍同舟侶,敬事頻參選佛場。

省識箇中甘苦味,相期午夜一爐香。

南闈, 亦稱秋闈, 即鄉試.與北闈﹙春闈﹚會試對。積弊,指順治丁酉、康熙辛卯江南鄉試科考案。

茅檐蓬島月光同,別樣高寒鏁院中。

簫管萬聲和唳鶴,星河兩道界飛虹。

重關燒尾慚前事,矮屋埋頭幾鉅公。

輸與出門人一笑,銅琵鐵板大江東。

飛虹,指飛虹橋。飛虹橋是江南貢院中內、外簾的分界點。外簾官為監考官,內簾官為閱卷官。俗語云“卷子過了飛虹橋,舉人一半到了手”。

半生宦業司文衡,一寸冰心水樣平。

五月敢存京兆想,三年空負學官名。

剔除綰蚓紆蛇跡,開拓騰蛟起鳳程。

轉盼泥金傳到日,鈞天遙聽步虛聲。

半生宦業司文衡,錢氏為道光三十﹙1850﹚年進土,至光緒十七﹙1888﹚年垂四十年京官,主要供職於翰林院,以及充任鄉會試考官和學政。三年空負學官名,指十四年八月至十七年八月任安徽學政事。騰蛟、起鳳為貢院之門額。

錢桂森《代辦江南鄉試監臨》詩未有寫作時間, 今可據對聯、詩和先生任職情況推而得之。錢桂森為道光二十九﹙1849﹚年己酉科舉人,後四十二年為光緒十七﹙1891﹚年辛卯。又清代鄉試定製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故光緒十四年戊子、十七年辛卯、二十年甲午江南鄉試為正科 。又 光緒十九年癸巳為增加之恩科。考光緒十四年八月錢氏在浙江, 任浙江鄉試主考。十九年、二十年鄉試時,錢氏已於十八年六月退歸,不可能代辦鄉試監臨。故錢氏至寧代辦鄉試監臨只有十七年辛卯方為可能也。兩者所推一致,所以詩應作於光緒十七年代辦監臨之江南貢院也。

光緒十七年江南鄉試考官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金保泰 、編修李盛鐸, 考題為“子日桓 公九合諸侯” 一節,“考諸三王而不謬”四句,“經界既正”三句。 賦為“鰲 背參差曰氣紅” 得紅字。 此科解元為安徽壽州孫多捷。

犀庵不以詩名,而以道德文章勝。退歸後主南京鐘山書院、揚州安定書院、泰州胡公書院,以教育為己任。其詩雖不足觀,但於鄉邦文史或有可補焉, 故紹之於眾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