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
是放在單獨的金屬錕鍋饃模用具中,埋在用麥草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內的火灰里烤制而成,其大小直徑越10-50厘米,高10-15厘米,本地民眾習稱“錕鍋饃饃”,其外層較厚而脆(照片1).是青海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地區人們(藏、回族,土族,撒拉族及漢族)常食用和走親訪友必備的物品。錕鍋饃是在普通發麵里卷進菜油,抹上紅曲、薑黃、香豆粉等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捲成紅、黃、綠各色交織的麵團,在和面時,有時摻進雞蛋和牛奶,揉成和錕鍋形狀大小相同的圓柱狀,放入錕鍋內,埋在用麥草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內的火灰里。錕鍋壁較厚,傳熱緩慢,麥草燃料火力均勻,熱度適中,半個小時後即可出鍋。烙出的錕鍋饃饃,外脆內軟,綻開如花
,色彩鮮麗,異香撲鼻。它的特點是省時,省事,製作單間,鬆脆好吃,攜帶方便,經久耐貯。具體做法
首先,把發酵好的面,倒在岸板上,再倒適量的一點乾麵和鹼面,合起來揉,揉的時候一定要用力,等揉到一定的程度,用擀仗把面擀圓以後,在擀好的麵團上撒一些香豆,芝麻,倒一些菜籽油,用手把那些油,香豆摸均勻,然後把面從一邊卷過來,切成均勻的三段,把這三段面摞在一起,然後翻一下,從中間捏一下,就形成一朵牡丹花,不僅可以做成大牡丹花的饃饃,還有小的,小牡丹花的饃饃,小的饃饃在一個鍋里可以放兩個,很可愛,做好以後,就把它放到鍋里,放入鍋里以後一定要蓋好鍋蓋,以防止灰進入鍋,過十幾分鐘後,還要翻一下,這樣會熟得更快,就這樣,大概過三十分鐘左右就會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