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釋義
讀音
【漢字】錐
【拼音】zhuī
部首筆畫
部首:釒 部外筆畫:8 總筆畫:13
五筆86:QWYG 五筆98:QWYG 倉頡:OPOG
四角號碼:80715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9525
字形結構
繁體字:錐
漢字首尾分解:釒隹 漢字部件分解:釒隹
筆順讀寫:撇橫橫橫折撇豎捺橫橫橫豎橫
漢字演變
![錐[漢字]](/img/7/6d5/wZwpmLyQTMyYTO3kjN2QD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Y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基本字義
⒈ 一頭尖銳,可以扎窟窿的工具:~子。針~。~處囊中(錐子放在口袋裡,錐尖就會露出來。喻有才智的人終能顯露頭角)。~刀之末(喻微小的利益。亦作“錐刀之利”)。
⒉ 像錐子的東西:毛~(毛筆)。改~。
⒊ 用錐子形的工具鑽:~探。
字典釋義
![錐[漢字]](/img/5/2f2/wZwpmL1MDN4kTM4kjN2QD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5Y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錐 prick;wimble;錐
⑴ 錐 zhuī
⑵ (形聲。字從金,從隹(zhuī),隹亦聲。“隹”本指鳥兒,特指鳥頭,引申為“尖頭”。“金”與“隹”聯合起來表示“金屬制尖頭工具”。本義:金屬制的尖頭工具,用於鑽孔)
⑶ 同本義 [awl] 錐,銳也。
――《說文》錐,利也。
――《釋名·釋用器》引錐自刺其股。
――《戰國策·秦策一》錐之處囊中。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⑷ 又如:錐刀(用以雕刻的錐形小刀。比喻微小);錐矢(一種稅利的短箭);錐囊(錐處囊中);錐行衰(立錐形);錐行之陳(前尖如錐的陣形);錐毛(喻細微之物);錐刀之末(比喻微小利益,也比喻小事)
⑸ 形如尖錐的東西[anything resembling an awl] 疾如錐矢。――《淮南子·兵略》。註:“金鏃翦羽之矢也。” 冰銷田地蘆錐短,春入枝條柳眼低。――元稹《寄樂天詩》
⑹ 又如:改錐;玄武岩錐;寄生熔岩錐;重力錐;視錐;生長錐;受精錐;測溫錐錐
⑺身體——立錐之地——《亮少有逸群之才》
常用詞組
⒈ 錐處囊中zhuīchǔ-nángzhōng
鋒利的錐被放置於袋內。比喻有才智的人暫時的屈伏,終將突出,顯露頭角
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⒉ 錐刀之末zhuīdāozhīmò
小刀的邊緣。比喻細微之利。也說“錐刀之利”
⒊ 錐度zhuīdù
伸長的物體的厚度、直徑或寬度的逐漸減少度
⒋ 錐體zhuītǐ
由圓的或其它封閉平面基底以及由此基底邊界上各點連向一公共頂點的線段所形成的面所限定的立體
⒌ 錐突zhuītū
某些多孔動物表面的圓錐突出物
⒍ 錐子zhuīzi
]用於刻劃表面或穿刺小孔(如在皮革或木面上)的一種尖頭工具,其刃尖根據不同用途而有不同尖狀
相關古文
錐
凡錐熟鐵錘成,不入鋼和。治書編之類用圓鑽,攻皮革用扁鑽。梓人(1)轉索通眼、引釘合木者,用蛇頭鑽。其制穎(2)上二分許,一面圓,一面剜入,旁起兩棱,以便轉索。治銅葉用雞心鑽,其通身三棱者名鏇鑽,通身四方而末銳者名打鑽。選自《天工開物·錘鍛·錘》
注釋
(1)梓人:木匠。
(2)穎:尖利的鑽頭。
原文翻譯
錐子(或者鑽)是用熟鐵錘成的,其中不必摻雜鋼。裝訂書刊之類的東西用的是圓鑽,穿縫皮革等用的是扁鑽。木工轉索鑽孔以便引釘拼合木板時用的是蛇頭鑽。蛇頭鑽的鑽頭有二分長,一面為圓弧形,兩面挖有空位,旁邊起兩個稜角,以便於蛇頭鑽轉動時更容易鑽入。鑽銅片用的是雞心鑽,雞心鑽身上有三條棱的叫鏇鑽,鑽身四方末端尖的叫做打鑽。
相關內容
作者簡介
宋應星(公元1587—約1666年),中國明末科學家,字長庚,漢族,奉新(今屬江西)人。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於鄉。崇禎七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諭,十一年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後棄官歸里,終老於鄉。在當時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生產技術達到新水平的條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諭任內著成《天工開物》一書。宋應星的著作還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畫音歸正》、《卮言十種》等,但今已佚失。
書籍簡介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漢族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職追切《集韻》《韻會》《正韻》朱惟切,音隹。《說文》銳器也。《玉篇》針也。《釋名》錐,利也。《左傳·昭六年》錐刀之末,將盡爭之。《注》錐刀末,喻小事。《史記·平原君傳》毛遂曰:臣得如錐之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末見而已。《前漢·枚乗傳》舜無立錐之地,以有天下。
又《淮南子·兵略訓》疾如錐矢。《注》錐,金鏃箭羽之矢。
又毛錐,筆也。《五代史·史弘肇傳》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劒,毛錐子安足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