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稱:鋼鐵的咆哮3
英文名稱:Kurogane No Houkou 3
別名:鋼鐵咆哮3
版本:日文Clone光碟版(更新了升級檔和免CD補丁)
發行時間:2004年07月02日
製作發行:光榮
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KOEI的又一力作,屬於《鋼鐵的咆哮》系列,玩家可以在遊戲中操縱自己親手設計的艦船使用各種武器和艦載機進行激烈的戰鬥。
KOEI的近代戰爭題材遊戲,從《太平洋戰爭:中途島》到《史達林格勒戰役》,很多都是以二戰為背景或是作為其故事的舞台,本系列也不例外。下面簡單介紹一下系列的前兩作。
各代簡介
初代簡介
《鋼鐵之咆哮》一代於2000年前後在日本國內發布。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所謂“零號游擊艦隊”在世界各大海域與意圖憑藉“超兵器”稱霸世界的各個國家的艦隊作戰,最後代表“正義”的“游擊艦隊”擊敗各大強國而實現世界和平。
這款遊戲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遊戲開始的時候,玩家可以選擇日本、美國、英國以及德國四個國家類型的裝備,這在遊戲的過程中決定了能夠生產的艦船與飛機的特性:日本的戰艦是最強大的,美國的航空母艦是最先進的,德國的艦載戰鬥機是最強大,英國的各種裝備購買費用是最便宜的。起初,大量現實世界中的武器出現在遊戲中並可以為玩家所使用;隨著遊戲發展,畫面上開始出現飛彈、雷射、粒子束、生化武器、電磁炮,充滿科幻色彩。
(2)艦艇可以自主設計建造。可以自行配置的武器裝備包括動力裝置、艦橋、武器、輔助武器、艦載機等等。遊戲提供給玩家相當高的自由度,可以自由地建造自己的驅逐艦、巡洋艦、戰艦、航空戰艦及航空母艦。
(3)引入相當於“經驗值”的“功績值”和相當於金錢的“預算值”的概念,通過戰鬥得到“功績值”和“預算值”。功績影響玩家的軍銜,預算則用來購買武器裝備及在“技術研發”中提升“兵器”、“鋼材”、“航空”、“機關”和“電氣”這五種科技的級別,從而得到更強的船體、武器、艦載機和輔助設備。
(4)即時戰略型的戰鬥模式。玩家可以控制艦船的速度和移動方向,並可以選擇至多一種武器來手動操作,其它武器自動射擊。在戰鬥中要完成一定的任務(護航、擊沉敵艦、破壞設施等)。擊沉敵艦後會留下救生艇和裝備、物品等。完成任務後必須移動到地圖邊緣來脫離戰場。
(5)“超兵器”的概念。相當於一般遊戲中的“BOSS”,是體型巨大、火力強勁、極難擊沉的超級艦船。玩家將其擊破後得到極大的滿足感。
(6)玩家的功績和軍銜等達到一定條件時,會開啟隱藏關卡。
這款遊戲以極高的自由度、大魄力的戰鬥場面、極具挑戰性的關卡設計以及數目繁多的武器裝備,吸引了眾多愛好軍事的玩家,奠定了系列的基礎。
二代簡介
經過兩年的沉默,光榮公司在2002年推出了系列遊戲的第二代作品。
在二代中,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引入了“從屬艦”的概念,從而使“艦隊戰”成為可能。玩家通過遊戲,升級各種科技,就可以購買高級別的“從屬艦”參加自己的艦隊。這樣在海洋上殊死拼殺的不再是孤孤單單的“一葉扁舟”,而是由一條主艦(由玩家控制)和三條從屬艦(由電腦控制)組成的“艦隊”了。
另外,遊戲中的武器裝備不但從數量上、類型上得到了很大豐富,使用效果也十分驚人。當“超波動炮”(遊戲裡的一種強力武器)發出的白色死光貫穿整個戰場的時候,留給大家應該就只剩下驚訝了:大魄力!!
由於二代的巨大成功,光榮再接再厲向各個平台進軍,接連推出了《鋼鐵之咆哮》的PS2版、PS2加強版以及PC平台上的EX版。但是遊戲機上的版本與電腦版本有根本的不同,採用3D引擎、第一人稱視角的設計而非傳統的2D圖形、第三人稱視角(雖然在PS2加強版上又再次提供了這種視角)。在電腦平台的EX版中,光榮再創新意,允許玩家自行建造從屬艦並且提出了艦載艇的新概念。
三代簡介
就這樣,《鋼鐵的咆哮》從最初的“小綠船”、“小飛機”慢慢進化到現在這個我們眼前成熟的遊戲。
在前兩作的基礎上,三代又帶來了很多新的變化:
1.遊戲界面完全3D化。
2.可以對新加入的“潛艇”“潛水航母”及“飛機”進行設計。
3.分支劇情及結盟的出現,伴隨著遊戲任務的多樣化。
4.支援艦隊的加入。即不但可以像2代一樣帶3條從屬艦,還可以另外再帶最多三支支援艦隊,在戰鬥開始前設定支援艦隊的行動路線,在戰鬥中向支援艦隊發出指令使其參戰。這樣一來戰鬥的場面將更加恢宏。
5.戰略轟炸機的出現。除了航母、航戰、戰艦、巡洋艦等自身攜帶的飛機外,還可以配置一定數量的戰略轟炸機群並在遊戲中召喚來進行支援。
6.登入作戰出現。藉助艦載艇可以進行登入作戰以打擊內陸目標。本作中陸軍的攻擊力和防禦力遠高于海軍,用登入部隊對付陸上超兵器的效率比用海軍高得多。
7.特殊研究機關的功能加強,允許同時研究最多4種武器裝備。
因為是日文遊戲且沒有漢化,一般中國玩家剛玩的時候可能無從下手。下面提供一些基礎知識。
1.日本的戰艦是最強大的,其艦體巨大、艦橋體積最小,使得可以在甲板上堆積更多的武器。但火炮的旋轉角度有限,因此配置的時候要考慮前後平衡,且儘量不要左右並列(並列的火炮無法同時朝同一側面射擊)。另外,無論火炮有多么強大,機槍都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迎擊飛彈和魚雷。
2.美國的航母和潛艇非常強大。只要發展出航母,在前中期就是所向無敵的。戰艦的速度有限、不能穿過陸地且各種艦載武器都有彈藥的限制,而飛機速度快、無視地形且歸艦後會免費補充全部彈藥,美國的艦載機更是擁有極高的性能。所以,在得到能夠讓彈藥無限的補助兵器“無限裝填裝置”前,使用飛機可以避免彈藥耗盡。而遊戲中敵軍的反潛火力很弱,雷射武器等高威力的能量兵器不能反潛,許多關卡中連BOSS都不反潛,使得潛艇部隊可以安全地作戰。
3.德國的戰艦體積僅次於日本,而排水量最大,可以選擇更重的武器。遊戲中強力的武器重量常常非常大。在科技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後,德國還可以生產高速且使用強力電磁武器的UFO。向船上分配艦載機和艦載艇不占用任何重量(或者說,這部分重量在配置機庫的時候已經計算了)。
4.設計艦船時,艦橋、火炮、飛彈發射機、雷射炮等需要裝甲保護的武器裝備的前後界限內是艦船的裝甲帶。裝甲帶以54%為界分為“完全防禦”和“集中防禦”,集中防禦容易因首尾受傷而引起嚴重損害。為了“完全防禦”,裝甲帶達到54%即可,更高沒有意義。
5.不使用飛機或飛機不是主力的艦船甲板防禦可以比舷側防禦薄一些來節約重量,因為甲板損傷到任何程度都不會直接造成沉船(現實中,俾斯麥號的上部結構全部被擊毀後仍漂在海面上),而甲板重傷時起火的危險可以靠補助兵器來避免。依賴飛機的艦船則必須保證甲板的堅固,因為甲板重傷後不能起降飛機。
6.設為同一號裝備的大型雷射武器、等離子武器等無論裝上多少座,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進行射擊。等離子武器、電磁炮等旋轉角度有限,前後各裝一門可以增加射擊角度,而能夠全方位射擊的雷射武器多裝只能增加彈藥數量,效率極低。
7.在設計艦船時,可以點擊右下角武器裝備的按鈕來查看是否有可以換裝的裝備。對於飛彈VLS等大量配置的武器來說,為了適應不同的任務而換成不同類型時,這樣換裝比手動換方便得多。
8.艦隊的速度取決於旗艦。從屬潛艇可以跟隨旗艦用遠超過自身能力的速度潛行且不需要充電,從屬戰艦能夠一邊跟隨旗艦移動一邊使用必須停船的波動炮。因此,從屬艦不需要考慮速度,可以帶最厚的裝甲、裝最重的武器。旗艦和從屬艦碰撞不當作撞船,轉彎時不必考慮躲避從屬艦;從屬艦被地形卡住的時候,可以用旗艦把它頂出來。
9.量子武器、特殊彈頭武器等大威力無差別攻擊武器能傷害友軍和自己,在自動攻擊時十分危險,應儘量採用手動操作,也不要給從屬艦裝備這些武器。
10.遊戲設計有一些不嚴謹的地方,例如用補助兵器把旗艦的指揮能力變成負數會導致指揮能力變成65535而成為無敵,科技水平極高時輕裝甲的船會當成超重等。但是要導致指揮BUG需要的戰果捏造裝置等裝備在遊戲中很難得到,要造成超重的科技水平更是只有修改才能達到。因此,請珍惜遊戲,少用修改器。
11.雖然探照燈的外觀很簡陋且和潛艇的外觀嚴重不合,但是不裝的話夜間視野會極小,所以還是要裝的。裝有探照燈的潛艇不需要浮出水面就有擴大的視野。自然,這和現實世界的軍艦完全不符,是遊戲設計的局限性。
遊戲畫面與前作的變化:
1.在“油料”(FUEL)的下面出現了“BAT”,這是常規動力潛艇用來潛航的電池能量,耗盡時必須浮上水面充電。核動力潛艇則根本不需要充電。
2.在艦隊“陣型”的按鍵上方出現了“浮上”和“潛航”鍵。這是對潛艇進行命令的按鍵。潛行狀態的潛艇不會受到非反潛武器的打擊,但是潛艇的火炮、雷射等武器必須上浮後才能發射,潛水航母必須上浮才能起降飛機。 對於常規動力潛艇,潛行狀態的航速不容易超過水麵艦艇,不適合作為旗艦;而使用核動力的潛艇的水下速度可以超過40節(在現實世界中,前蘇聯的阿爾法級是這樣的核潛艇)。本遊戲中英國超空泡潛艇的水下速度可以超過200節。
3.右下方的“支援”和“爆擊”按鍵,用來召喚支援艦隊和戰略轟炸機。
4.右下角的“航空隊/艦載艇”按鍵,用來打開指揮艦載機和艦載艇的視窗。在這個視窗可以向它們分配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