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原理
鋼盔主要是防禦彈片,子彈。對於子彈,如果對方的子彈不是擊中鋼盔正中,由於鋼盔是一個弧面,便大多會滑飛。這就是鋼盔的防護作用。研發歷史

步兵鋼盔、炮兵鋼盔、飛行鋼盔三種。現代鋼盔由法國的亞德里安將軍發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一天,德軍突然向法軍的一個陣地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頓時,法軍陣地煙霧瀰漫,隨軍的廚房也未能倖免。一個在廚房值班的士兵見狀,要去前線陣地戰鬥,但頭上紛紛落下彈片、石頭、樹枝,他害怕頭被砸傷,慌亂之中拿起一個炒菜鍋倒扣在頭上。戰鬥結束後,他雖然身上有傷,但頭部完好,成為了這個陣地上的唯一倖存者。有一天,法國將軍亞德里安來慰問傷員,知道了這個士兵的經歷。看了看那個值班士兵頭上的炒菜鍋,腦海里閃出了“製造鋼盔”的想法。
於是,法國工程師根據這位將軍的指示,設計出了軍用鋼盔,並命名為“亞德里安頭盔”。第二年,每一個法國士兵的頭上,都戴上了這種鋼盔。
作戰套用
美軍

日軍

九一八事變
日軍使用鋼盔的第一次戰爭,是九一八事變。日軍裝備鋼盔,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到歐洲觀戰的武官的報告,此後有裝備而一直沒有使用。九一八事變的時候,因為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日軍的鋼盔基本沒有派上什麼用場。真正用上,是在黑龍江和馬占山將軍所部的作戰。
面對馬占山部的頑強抵抗,日軍不斷增兵,雙方在江橋、齊齊哈爾等地展開一系列激戰。這次戰鬥,日軍試驗了大批新式裝備,不但鋼盔的使用得到了檢驗,還使用了裝甲列車、坦克等武器。這也是日軍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坦克。

諾門坎之戰
1939年,在和蘇軍的諾門坎之戰中,日軍又發現大量日兵儘管戴著鋼盔,依然在作戰中因頭部中彈而死,反而是不戴鋼盔的沒有這樣高的比率。
原來鋼盔是保護頭部的,但並不是子彈打不透。它主要是防禦彈片,但是不包括對方的子彈擊中鋼盔正中。然而,諾門坎之戰,日軍頭部中彈的士兵,多半是頭盔正中被蘇軍一槍命中,鋼盔洞穿。
蘇軍打得這樣準,日軍研究原來,日軍當時使用的鋼盔,前面正中有一個很大的黃色星星,這是日軍的標誌。而黃色在所有光線中是最醒目的,於是,蘇軍老遠就能發現日軍的士兵,並且瞄著黃星星開火。蘇軍使用的步槍笨重而且後坐力大,但是也有優點,那就是彈道穩定,穿透力大。諾門坎戰後,吃了大虧的日兵被迫改小了鋼盔前面的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