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17 畝(其中:田852畝,地765畝),人均耕地0.66畝,主要種植糧食、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7146畝;水面面積39畝;荒山荒地5622畝,其他面積2586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通水,無路燈。全村有444戶通自來水,有152戶飲用井水。有594戶通電,有8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74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0%、14.31%和79.8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8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33戶(分別占總數的48.32%和39.23%)。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砂石;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截止2006年底,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7輛,拖拉機17輛,機車10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17畝,有效灌溉率為100.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5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5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2 戶;建有小水窖42口。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4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316萬元,占總收入的67.38%;畜牧業收入108萬元,占總收入的23.0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18 頭);林業收入 2 萬元,占總收入的0.43%;第二、三產業收入29萬元,占總收入的9.18%;工資性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的2.99%。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 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1人(占勞動力的74.31%),在雲南省內務工32人,到雲南省外務工49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往保山市內。該村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泡核桃產業。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594戶,共有鄉村人口2482人,其中男性1284人,女性1198人。其中農業人口2465人,勞動力1254人。該村以漢族族為主,為2314人。其中滿族152人,景頗族4人,其他民族12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3人,占人口總數的0.9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64人,參合率91.85%;享受低保75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567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公里。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004 平方米,擁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274人,距離西邑大莊中學2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9人,其中小學生274人,中學生135人。基層組織
截止2006年底,該村建有黨支部4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92人,少數民族黨員11人,其中男黨員84人、女黨員8人。該村黨支部2004年被中共西邑鄉委員會評為先進集體。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0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9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43畝。年末集體總收入0.16 萬元,有固定資產4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人文地理
據傳清朝時村中有鋪子,前面設有馬站,故名“鋪門口”,後演變為鋪門前。1938年(民國27年),鋪門前、白馬寨、清水溝,羊邑街屬上半保,石龍坪屬下半保。鋪門前有豐富的石灰石、粘土礦資源。新農村建設
2006年後,按照雲南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田水利教育基礎設施薄弱;
2、交通發展滯後;
3、產業結構單一;
4、第三產業發展緩慢。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村級經濟和社會發展;
2、壯大畜牧產業;
3、作好烤菸產業規劃;
4、拓展招商引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