銹須鮫

銹須鮫,體延長,紡錘形;前部寬扁,後部略呈圓筒形。頭平扁而寬大。吻短。眼甚小,側位,無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須;不具鼻溝或鼻瓣。噴水孔小,遠小於眼徑。主要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的沿、近海大型鯊魚,棲息深度由潮間帶到70公尺深處,通常活動於舄湖的底層、礁石外圍之砂泥地或沙灘之外圍水域。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西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本省分布於北部海域。

學名 Nebrius ferrugineus

命名者 (Lesson, 1831)
中文名 銹須鮫
科中文名 銹須鮫科
科號科名 011 Ginglymostomatidae
模式種產地 New Ireland and Waigiou, South Pacific 大陸名 光鱗鯊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舄湖 俗名 翅沙、褐色護士鯊 
棲息深度 1 - 1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32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南部、東沙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沉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sleepy shark, rusty shark, Nurse shark, tawny nurse shark, Spitting shark, Tawny shark, Giant sleepy shark, Madame X
型態特徵
體延長,紡錘形;前部寬扁,後部略呈圓筒形。頭平扁而寬大。吻短。眼甚小,側位,無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須;不具鼻溝或鼻瓣。噴水孔小,遠小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腹位,橫向。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具小齒尖。尾柄無側隆脊或凹窪。第一背鰭大於第二背鰭及臀鰭,上下角鈍尖,後緣平直,基底與腹鰭基底相對;第二背鰭較小,位於臀鰭上方,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上下角鈍尖,後緣微凹;尾鰭較長,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尾鰭下葉前部略突出,中部低平,中部與後部間具缺刻,後部為小三角形突出,與尾鰭上葉間有一缺刻。體與各鰭一致為銹褐色,腹面淡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的沿、近海大型鯊魚,棲息深度由潮間帶到70公尺深處,通常活動於舄湖的底層、礁石外圍之砂泥地或沙灘之外圍水域。夜行性,但亦活動於白天。有穴居之習性,但活動範圍很大,經常從一地洄游至另一地。捕食的範圍廣泛,各式各樣之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皆可。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西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本省分布於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一支釣、沉底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在本省屬罕見之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