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琶村

銅琶村

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舊時稱金盤裡。現在的銅琶村有四個自然村,現銅琶村有人口近二千人。舊時,銅琶村盛產黃豆、花生著稱,鬆口街做豆腐的黃豆都是這裡供應的,還有下店洋桃,聞名各地。

基本信息

簡介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銅琶村,舊時稱金盤裡。松源河注入梅江河口東岸,舊時有一座“金盤宮”,屬金盤裡,大和里,琵琶里共同擁有。據老人相傳說“未有元魁塔,先有金盤宮”,元魁塔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據清人王之正在乾隆《嘉應州志》中考證,認為“松源河東岸之金盤宮、西岸之安濟侯廟為創建已有七百年以上的歷史,以“金盤”為地方名的歷史,可見由來已久。
民居民居

到了清末時各地盛行辦新學,當地人便在金盤宮側搭一個木棚做學校,民國初新學派中的進步人士燒毀金盤宮神象。據村中老人傳說,事也很巧合,當時燒神象的人自己的手也被燒傷,不久便病死了。神象燒毀後,村中連年非旱即澇,連年歉收,生活困頓。便被人戲稱為“金盤變銅盤”,久之該地便習慣被人稱為“銅琶下”了。
民國時期,實行鄉村建制,把銅盤下、琵琶布、大和里合建為一個大村,取“銅盤”的“銅”和琵琶的“琶”為村名,叫“銅琶村”。解放後,下店(舊稱乍壽里,鬆口建制時是初在這裡建店宇而稱“下店”。)也才從五顯宮劃回銅琶村管轄。現在的銅琶村有四個自然村,即:銅盤下(金盤裡)、大和里(謝屋),琵琶布(傅屋、鄧屋),下店(饒、李、謝、傅、鄧、丘、陳、賴、柯、周、沈、黃等10多姓),現銅琶村有人口近二千人。
銅琶村東面後枕高山岌、涼山岌,南面臨梅江。松源河由北向南流村中、東岸為銅盤、西岸為下店,解放前後僅有一座“盤安橋”(此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交通要道。1968年間,在琵琶布的鄧屋附近再造一座國防公路橋。2001年再建一座新公路橋,如今在銅琶村的松河上已有三座大橋橫跨東西兩岸。
舊時村中的文化教育多為私塾,清末在金盤宮側搭木棚做學校。20世紀二十年代中,拆除金盤宮舊址和木棚學校,改建成現在的框架結構,二層的混凝土結構的銅琶學校。它是當時全鬆口最堂皇的學校。是一所全日制的完全國小,最鼎盛時是在1970年至1979年間學校曾設附中班,人數最多達450多人。後來,附中班撤點,計畫生育人口不斷減少,於2004年秋五、六年級撤點,2006年秋三、四年級撤點,2007年秋學校停辦至今。
銅琶村素有“金盤、寶蓋銀幡下“之美稱。村中有省級文物——元魁塔,塔下有遠近聞名的“文昌閣”(財神宮),塔背有著名的同盟會成員謝逸橋的基碑(人稱“細塔”),有孫中山1918年訪問謝逸橋的住地——愛春樓(區文物),有孫中山乘船登岸的游魚上水碼頭。有準備為李二何攜太子回鬆口避難的三堂不見瓦的宮殿式的大圍屋——世德堂(縣文物)。有清代饒氏父子三進士的故居(栢樹樓),饒氏宗祠內有清代進十饒軒的“點燈碑記”;有9孔100多米長的全花崗岩結構的盤安橋;有還不被人注意的清雍正年間進士鐵筆御史邱玖華的墓地;有1938年由廣州遷來辦學的原國光中學舊赴(1953年曾興辦梅東中學,現在韓江水泥廠);有鬆口著名的風景區“獅象把水口”的所在地,獅形在溪南大宮下,現改建中僑水泥廠,象形在銅琶村。此外,還當時聞名遐邇的金盤宮、安濟侯廟(在松源河出口的西岸與金盤宮相應,兩岸之間的橋故名“盤安橋”)、寶蓋寺,東廬庵(在鄧屋)的舊址。
舊時,銅琶村盛產黃豆、花生著稱,鬆口街做豆腐的黃豆都是這裡供應的,還有下店洋桃,聞名各地,甚至上海等不少大城市的水果攤都以“下店洋桃”作招牌。
村中著名人物有清代饒氏父子三進十:父“饒復甫(應坤),道光乙末(1835年)進士,饒軒(子)鹹豐丙辰(1856年)進士,饒軫(子)光緒壬辰(1892年)進士。還有孫中山曾登門造訪過的同盟會謝逸橋、謝良牧昆仲,當代有旅居香港的國學大師鉅宗頤(出生在潮州)其祖籍不在銅琶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