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錫場

銀錫場,位於榕江北河中游之濱,距榕城7公里,它背靠馬鞍山、藤吊嶺,,廣梅山鐵路從村後穿過,是一要衝之地。

基本簡介

“金曲溪,銀錫場”是抗戰前及抗戰期間揭陽人對近城兩個農村市集的讚譽。當年,曲溪是個墟集,又有糖廠,而錫場則是個大鄉村,有早晨市集,所以,經濟的發展,生活的優裕,確實有如金與銀般的比喻。

據清乾隆年間修的《潮州府志》提到:揭陽北山有錫礦,宋時便有開採冶煉,“工競巧利,所制銅錫器,遍行天下。”錫場,便是冶煉錫礦場所,故有“錫場”之名。昔時,已有劉、陸、許三姓在此經營,初名為“三姓村”。到了元朝至正十三年(1333),錫場林姓始祖南隴公從福建遷來,也在此經營礦業,由於林姓作坊冶煉技術先進,又有資本,其它同行業者無可比擬,故而紛紛搬遷別處,這地方便漸成林姓獨家經營了,但歷代朝廷對於開採礦產及冶煉的政策,時常變化,有禁有開,錫場林氏祖先,見經營礦業並非長遠之計,乃逐步轉變經營農業。職業雖轉,但這錫場之名,卻成為永遠的村名。

錫場村背後有大片林嶺,土特產十分豐富,加之水陸交通便利,所以發展很快。到了明末清初,錫場便成了揭陽縣有數的大村了,林姓一族的發展,蓋過村中尚有的其他姓氏,便有的搬走,有的改姓。改姓,是村中小姓,怕被大姓欺壓,便擇個吉日,拜祭祖宗,然後改掛村中大姓燈籠,從此便與村中大姓一樣了。這現象在舊社會並不少見。錫場村統一林姓後,卻尚存一戶許姓的,錫場林姓不但不欺凌他,而且處處扶持他。為什麼呢?原來,看風水的先生認為該村是塊鯉魚寶地,頭朝榕江,作跳躍之勢。村中有一戶許姓,作為魚膽(膽汁苦,與許同音)才會更興旺。說也奇怪,經歷了許多年,錫場林姓財丁興旺,而許氏則多屬單傳,若有兄弟,必須一人外遷,只留一戶而已。古人迷信,認為天理使然,便也各自安身立命。

錫場村經濟發展,主要靠後面大片山林,勤勞的錫場人,種出了許多山間土產,於每天早晨,以寨前為市,地瓜、蔬菜、竹木、燃料擺滿了寨前曠場,不到兩小時便會賣空,天天如是。僅地瓜一項,每天要銷幾百擔。因為過去家家養豬,飼料以地瓜為主。榕城居民日食菜蔬,多出錫場。榕城商販,一早便雇了船,泊於錫場渡口,大批山貨、菜蔬、地瓜成交後,由賣者挑到船頭上,七八點便可趕到榕城肉菜市場。故地瓜、蔬菜收入都很可觀。

錫場寨後一片山坡,大部分種上甘蔗,每年入冬後至清明,山坡上的糖寮,有如800里連營。單林大抱一家,便有10多座。製成的烏糖,銷售各地,加工成紅糖,遠銷上海、天津、東北,是揭陽紅糖外銷的又一基地。蔗糖收入,也大大激活了錫場經濟。

錫場還有個特點,就是寨前市場山珍海味齊全,是別處所沒有的。其“山珍”更加突出,錫場人耕山,為防野獸破壞,多人會使用獵槍,故也有了許多獵手。有的成了專業,專門尋找野味。他們北至興梅,南至海陸,獵有野味,就地出賣,而把較珍稀的帶回家鄉。因此,錫場寨前市場,天天都有野味,潮梅一帶的珍禽異獸,常在錫場寨前出現。海味也因交通便利,如北門大船頭海鮮,兩個鐘頭時間也能在錫場出現,加之本地龜鱉、鰻鱔等也很知名,錫場水煮晾乾狗肉更享譽縣內外,還有一種特產,名叫“蔗頭龜”油炸後味道特別好,是錫場、華清兩處僅有的特產。乾隆年間修編的《揭陽縣誌》,把它作為揭陽特產而記錄下來,因此類東西是生於竹蔗蔗頭中,現在竹蔗很少,蔗頭龜也就絕跡了。

歷史發展

抗戰期間,汕頭淪陷,洋路不通,許多工作靠僑批、靠洋生意過活的鄉村,一時間出現了經濟危機。只有錫場,靠山靠勞力、靠聰明智慧,錫場子寨前市場日日繁榮,人似流水,貨如輪轉,成了富村。錫場經濟,有如鐵銀碗,四鄉六里,人人羨慕,曲溪稱金,錫場稍遜一籌,故而便稱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