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貼現率 又稱“折現率”,指今後收到或支付的款項折算為現值的利率。常用於票據貼現。企業所有的應收票據,在到期前需要資金周轉時,可用票據向銀行申請貼現或借款。銀行同意時,按一定的利率從票據面值中扣除貼現或借款日到票據到期日止的利息,而付給餘額。貼現率的高低,主要根據金融市場利率來決定。
貼現率又稱官定利率,它指的是國家中央銀行向民間銀行貸款的利率。它是國家經濟、金融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情況下,降低貼現率可以引導銀行降低貸款利率,為企業籌措資金提供便利條件,最終促進企業投資,刺激經濟復甦。
計算方法
銀行根據市場利率以及票據的信譽程度規定一個貼現率,計算出貼現日至票據到期日的貼現利息。
貼現利息=票據面額×貼現率×票據到期期限。
持票人在貼付利息之後,就可以從銀行取得等於票面金額減去貼現利息後的餘額的現金,票據的所有權則歸銀行。票據到期時,銀行憑票向出票人兌取現款,如遭拒付,可向背書人索取票款。票據貼現按不同的層次可分為貼現和再貼現兩種。
貼現率是現代經濟學中的一個極重要的基本概念,它解決了未來經濟活動在今天如何評價的問題。貼現率為正值,說明未來一塊錢不論是損失還是收益,沒有現在的一塊錢重要;而且時間隔得越長,未來的價值越低。舉例說,今天投資100萬元的項目,將來如能收回200萬,也不能證明此項投資一定有效。因為如果這回收的200萬要等50年之後,今天衡量的價值就遠低於100萬。這是由於如果利率是3%,100萬元存銀行,50年內得到的利息也將達338萬元(利率為2%的話,50年的利息為崐169萬元)。所以50年後回收200萬的投資與存銀行得利息相比不值得去做。
投資的機會成本就是將這筆錢存銀行所得的收益,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將對未來評價的扣折稱做貼現率。貼現率原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應付的利率。利率為正,或借錢要付息,從來沒有人懷疑過,所以正貼現率的概念逐漸被牢固地確立。在改革以前,投資評價不用貼現率,這相當於將貼現率假定為零,把將來的收益當做和今天的收益一樣,因而造成資金的嚴重浪費。現在這種習慣已經逐漸被糾正,只有經濟界以外的人士偶爾還沿用老概念。
銀行和貼現率
容易獲得資金並不意味著銀行業能輕鬆獲取利潤。即便如此,美聯儲(Fed)上周決定提高貸款給銀行的貼現率,還是被譽為終結銀行盈利能力的開始。實際上,此舉帶有某種技術性質——目前通過主要的貼現工具借出的款項約為140億美元,遠低於危機時期逾1100億美元的峰值。對定期拍賣安排的使用也在減少。一段時間以來,美聯儲一直在削減此類安排,並將在3月份最終取消 。 的確,美聯儲的零利率政策使得收益率曲線保持陡峭。鑒於美國各銀行的平均淨利差處於4年高位,一些擁有大量不良資產的銀行去年受益匪淺,因為更廉價的資金幫助平衡了壞賬撥備與信貸成本之間持續高企的比率。 但這種情況不可能持續。《機構風險分析》(Institutional Risk Analytics)指出,銀行貸款賬戶的收益率已經在不斷下降。這使得長期利率保持低位的形勢變得更為嚴峻,因為資產重新定價、贖回和沖銷縮減了貸款餘額的規模。 相比之下,利率上升應該會讓銀行更容易以有利可圖的方式配置資金。利率大幅上升加大了某些銀行因利率風險而倒閉的可能性。但瑞信(Credit Suisse)辯稱,銀行一直在將貸款轉換為可變定價,這意味著利率的上升會帶來更多利潤的上升。 存放在美聯儲的1.1萬億美元銀行超額準備金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如果銀行借出這些準備金,就正好在錯誤的時間提振了經濟。這解釋了美聯儲為何會重新強調準備金的利息支付(阻止這一切發生的工具)。然而,這對於美聯儲來說是一個難題。銀行應該歡迎收緊貨幣政策,即便那些向它們借款的人並不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