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蛇,四肢退化,通身細長如蛇。全長500~600 mm,尾長約為頭體長的2倍。有耳孔,約與鼻孔等大;有活動眼瞼;吻背鼻鱗與單枚前額鱗(額鼻鱗)間有小鱗3枚。體側各有一縱行淺溝,左右縱溝間上方有背鱗14-16縱行,明顯起棱;腹鱗10縱行,平滑。背面淺紅褐色,體側有一暗褐色縱線,往往背面還有若干鑲黑邊的藍綠色點斑;腹面灰褐或淺黃色。
[分布]中國分布於廣西、貴州、雲南、四川以及西藏東南部。國外分布於印度東北(阿薩姆及大吉嶺),緬甸,寮國及越南北部。
[生物學] 多見於海拔700~1500 m山區,白天隱匿於大石或朽木之下,晚上外出活動覓食。食物以昆蟲為主。7~8月產卵4~7枚,卵徑12 mm×18 mm左右。
[估計數量] 本種在我國的分布範圍遠較脆蛇蜥為窄,發現的數量也較少。
[致危因素及現狀] "脆蛇"為我國傳統藥材,中醫骨科用以接骨及治療跌打損傷,歷年來大量被收購,其中無疑也包括了細蛇蜥。近年"脆蛇"的收購量急劇減少,細蛇蜥已處於瀕危狀態。
[馴養繁殖狀況] 未見報導。
[現有保護措施] 西藏自治區已將細蛇蜥列為自治區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