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手鐲[飾品]

銀手鐲[飾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手鐲歷史

1銀手鐲
在舊時器時代後期,人類戴有裝飾品這一事實已由許多中外出土實物得以證實。在出土於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圓雕裸女中,在同其豐滿的胸部、臀部不成比例的小小的手腕部,刻有手鐲一類裝飾品。在出土於伊斯圖里茲的骨雕人像中,也刻有類似手鐲的裝飾品。

在烏克蘭邁津出土的實物中,有用猛獁象牙刻的戴有裝飾花紋的美麗的手鐲。在里維埃拉海岸的格里馬迪出土的實物中,除了用魚脊椎骨製作的手鐲外,還有用貝殼、牡蠣殼、動物牙齒等製作的手鐲。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遺址,在山東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時代遺址等,考古學家均發現了陶環、石鐲等古代先民用於裝飾手腕的鐲環。從出土的手鐲實物來看,有動物的骨頭、牙齒,有石頭、陶器等。手鐲的形狀有圓管狀、圓環狀,也有兩個半圓形環拼合二成的。

新石器時代的手鐲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不僅表面磨製光滑,而且有的還在手鐲表面刻有一些簡單的花紋。

商周至戰國時期,手鐲的材料多用玉石。無論是手鐲造型還是玉石色彩,都顯得格外豐富。除了玉石以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金屬

西漢以後,由於受西域文化與風俗的影響,佩戴臂環之風盛行,臂環的樣式很多,有自由伸縮型的,這種臂環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環的大小。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寢,得玉臂之,功侔鬼神"。還有一種叫作"跳脫"的臂環,如彈簧狀,盤攏成圈,少則三圈,多則十幾圈,兩端用金銀絲編成環套,用於調節鬆緊。這種"跳脫"式臂環,可戴於手臂部,也可戴於手腕部。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為必須臂釧。初唐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周肪的《簪花仕女圖》,都清晰地描繪了手戴臂釧的女子形象。這不僅僅限於宮廷貴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熱衷。據史書記載,崔光遠帶兵討伐段子章,將士到處搶掠,見到婦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釧。可見當時戴臂釧的女子並非少數。

唐宋以後,手鐲的材料和製作工藝有了高度發展,有金銀手鐲、鑲玉手鐲、鑲寶手鐲等等。造型有圓環型、串珠型、絞絲型、辮子型、竹子型等。

到了明清乃至民國,以金鑲嵌寶石的手鐲盛行不衰。在飾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藝製作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手鐲雖然被認為是作為手臂的裝飾物,是人們最早萌生的一種朦朧的愛美意識,但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手鐲最初的出現並非完全是出自於愛美,而是與圖騰崇拜、巫術禮儀有關。同時,也有史學家認為,由於男性在經濟生活中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鐲等飾物有了一種隱喻拴住婦女,不讓其逃跑的蠻夷習俗。這種隱喻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存在著。

提煉

提煉白銀_白銀提煉的方法:

一、用“三廢”提取白銀。所謂“三廢”即指:廢照像定影液,廢鍍銀液,半導體生產管出的處理廢液、廢半導體元件,電器接頭、鍍銀邊角料、制鏡行業等廢棄物。

二、原料:破鏡及熱水瓶膽等鍍銀邊角料先打成碎片。用硝酸溶液浸泡2—3小時,直至玻璃上已無銀殼,再過濾取濾液。用法與廢定影液相同。

三、提取方法:

(一)置換法:用化學活動性較大的金屬,如鋅、鐵、鋁等。從廢定影液中置換出銀。用法較簡單,用金屬粉、金屬塊和金屬條直接加入或插入廢定液中,銀便被置換附著在金屬表面,但置換後的產品不純,尚需進一步提純。

(二)沉澱法:用硫化鈉使定影液中的銀,以硫化銀為形式沉澱出來,再把硫化銀沉澱物加入熱的鹽酸中.並加入過量鐵粉,使可得到白銀。但產品再需提純。有關反應式如下:

2[Ag(S2O3)2]3-+S-→Ag2S↓+4S2O32-Ag2S+Fe+2HCI→Ag↓+FeCI+H2S↑

因硫化氫有毒,操作應在通風處進行。

(三)電解法:

直接提取白銀,可1次性處理,製得白銀質量很純。電解法中兩個電極的正確使用非常重要。當通電後,陽離子即銀離子移動,得到電子被還原成銀原子在陰極表面堆積;陰離子向陽離子移動,失去電子被氧化,如果電極使用不當,則會造成電極腐蝕,污染溶液。因此應將石墨棒(即乾電池的中心碳棒)接在直流電源的正級作為陽級;用銀棒或不鏽鋼板接在直流電源的負極作為陽極,一起插入廢定影液中進行電解。溶液pH一般調節在2—4(滴加硝酸調節),電壓為1伏特,電流密度為0.3A/cms。這樣,在電解過程中.陰極上的銀條便由於銀的堆積而由小變大,顏色純自。如果電流大,銀沉澱太快,則呈黑色。當電解產物出現棕色時,說明溶液中含銀量已經很少了(每公斤含銀量少於1克),不宜再電解。

測定廢淀影液含銀量多少,能否電解,也可以拿1條幹淨的銅絲,插入溶液中,2分鐘後尚不見銅絲變為銀白色,說明溶液中的銀難提取了。

提取白銀,可送給各地人民銀行收購。

四、從鍍銀廢液玻璃中提取。鏡子背面,熱水瓶膽內套都塗有銀層,提取方法如下:

(一)操作過程

1、脫去紅丹:將碎鏡片浸入濃度8%~10%的燒鹼液中,1—2小時後紅丹脫落,脫去紅丹後的銀光玻璃(還可加入熱水瓶膽玻璃片),用清水沖洗乾淨至無鹼性。

2、溶解銀層:將洗淨的銀光玻璃,浸入濃度為10%的稀硝酸溶液中,銀與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銀。300公斤這種稀硝酸溶液能處理4000公斤銀光玻璃,而成為硝酸銀溶液。

3、沉澱氯化銀:按所得硝酸銀溶液的體積,再按體積比加入l%左右濃度為16%的鹽酸,即生產乳白色的氯化銀沉澱物。待澄清後,抽捧清液,將沉澱用清水洗滌2—3次,使其達到中性。

4、還原銀粉:將等量的無銹鐵片與所得氯化銀緊緊交替迭放在容器內.又按體積加入1%濃度為16%的鹽酸,經8—12小時後.金屬銀全部被置換出來,呈灰褐色。再用清水洗滌3—4次至無酸性。

5、剔除鐵屑:將置換出來的銀放在鐵鍋內炒乾,最好炒到銀粉成褐色,微紅,並結成塊狀或粒狀。冷卻後,用吸鐵石(磁鐵)吸去混入的鐵屑。

6、熔爐鑄錠:將炒乾去鐵後的銀粉放入石墨坩堝內。在1000--1200℃的溫度下熔煉。同時加入少許硝酸鈉和硼砂.用以去掉其它金屬氯化物和雜質。出爐時,加入少量稻草灰。以起保溫和吸附雜質的作用,而後把銀溶液倒入模子即成白銀。每噸銀光玻璃可提煉白銀200--450克.純度達98%。

主要反應原理

溶解:3Ag+4HNO3→3AgNO3+2H2O+NO↑

沉澱:AgNO3+HCI→HNO3+AgCl

還原:Fe+2HCl→FeCl2+2[H]

2AgCI+2[H]→2HCI+2Ag↓

三、從廢片中提銀。將濃度6%一8%的稀硝酸(HNO3),倒入耐酸缸中,然後逐張放入x光片和散開的電影片,浸泡24小時,膠片上的銀膜即被溶解;

3Ag+4HNO3—3AgNO3+NO++2H2O

所得到的溶液。按上述方法處理,即可得到白銀。

保養

一、每個人的內分泌和體質情況不一樣,有些人的汗液含酸比較多,有些人比較少,也有些人的體液中硫含量比較高,這些都是導致銀飾表面變黑的物質,所以每個人佩戴銀飾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有些人戴半年都會光亮如新

二、空氣和其它物質(如雞蛋、化妝品)中的硫、硝酸和氧化物對銀都有著一定的腐蝕作用。銀首飾戴得時間長了,硫與銀結合就會在銀首飾表面形成一層黑色的硫化銀膜,開始表現為一些細小的斑點,之後擴散成片,形成人們通常所說的銀垢,變成為黑色,影響到銀首飾的表面光澤,人們通常誤以為是掉色。

三、銀飾不佩戴時要清潔後再收好,最好用密閉口袋裝好,防止氧化發黃、變黑。佩戴者如果出汗較多,可以每天用軟布擦拭表面,以保持光澤及除去污垢。表面電鍍白金的銀飾最好是用專用的擦銀布,擦銀布可在銀飾品牌店購買。註:擦銀布含有保養成分,不可水洗

四、無電鍍白金的銀飾,日常清洗多可自己完成,例如擠點牙膏,加點水,用軟布搓洗,縫隙可用細軟毛牙刷刷淨,再用清水沖淨即可。(鑲嵌有寶石的銀飾不可沾水,以免水影響膠的牢固性,最好由專賣店專業人員清洗)

五、銀飾的工藝品種多樣,保養方法也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對於網上的很多保養方法也僅能做為參考,最好是詢問專賣店專業人員,以免自己操作不當,致使心愛的銀飾受損

作用

古人就知道銀子可以加速創傷癒合,防治感染,淨化水質和防腐保鮮的作用。它能防止細菌生長,安五臟,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因為銀接觸到含硫或含砷的物質會發黑,所以古人們習慣性地用銀筷給食物驗毒,在電影、電視劇里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

現代科學發現銀具有卓越的抗生素及滅菌作用,一般的抗生素平均只能對6種病菌起到作用,但是銀可以消滅650種病菌,那么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皮膚敏感的女孩特別喜歡戴純銀的耳飾了。

不同體質的人戴銀鐲的狀況確有不同,有的女孩帶純銀手鐲,銀鐲會越來越亮,但有的女孩卻能將銀鐲戴得發烏或發黑。若銀鐲變黑,有可能和身體的排泄物(汗水,體液等)、周圍的空氣水源、所接觸的東西(化妝品,日用品,食品,藥品等)裡面含有硫或砷有關係。從這個角度講,帶銀手鐲也可以幫助自己注意一下自己的體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