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

釣魚的啟示

《釣魚的啟示》本文選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3課、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8課、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13課時、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第3課、魯教版第5課。詹姆斯·勒菲斯特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築師,他為我國廣大讀者所了解,不是因為他的建築成就,而是他寫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對,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對做得好。文中主要寫了十一歲的詹姆斯和他的家人住在湖心的一個小島上。這裡,房前的船塢是個釣魚的好地方,父親是個釣魚高手,小詹姆斯從不願放過任何一次跟父親一起釣魚的機會。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釣魚的啟示釣魚的啟示
十一歲的詹姆斯和他的家人住在湖心的一個小島上。這裡,房前的船塢是個釣魚的好地方,父親是個釣魚高手,小詹姆斯從不願放過任何一次跟父親一起釣魚的機會。
那一天正是釣翻車魚的好時機,而從第二天凌晨起就可以釣鱸魚了。傍晚,詹姆斯和父親在魚鉤上掛上蠕蟲——翻車魚最喜歡的美食。詹姆斯熟練地將魚鉤甩向落日映照下的平靜湖面。
月亮漸漸地爬出來,銀色的水面不斷地泛起靜靜的波紋……突然,詹姆斯的魚竿猛地被拉彎了,他馬上意識到那是個大傢伙。他吸了一口氣使自己鎮靜下來,開始慢慢地遛那個大傢伙。父親一聲不響,只是時不時地扭過臉來看一眼兒子,眼光里是欣賞和讚許。
兩個小時過去了,大傢伙終於被詹姆斯遛的筋疲力盡了,詹姆斯開始慢慢地收鉤。那個大傢伙一點點的露出水面。詹姆斯的眼珠都瞪圓了: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這是他見到過的最大的魚。詹姆斯盡力壓抑住緊張和激動的心情,仔細地觀看自己的戰利品,他發現,這不是翻車魚,而是一條大鱸魚!
父子倆對視了一下,又低頭看著這條大魚。在暗綠色的草地上,大魚用力地翻動著閃閃發亮的身體,魚鰓不停地上下扇動。父親劃著名一根火柴照了一下手錶,是晚上十點鐘,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小時!
父親看了看大魚,又看了看兒子,說:“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裡去。”
“爸爸!”詹姆斯大叫起來。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
“可再也釣不到這么大的魚呀!”兒子大聲抗議。
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沒有一個垂釣者,也沒有一條船,當然也就沒有一個人會知道這件事。他又一次回頭看著父親。
父親再沒有說話。詹姆斯知道沒有商量的餘地了,他使勁地閉上眼睛,腦中一片空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睜開了眼睛,彎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魚鉤從那大魚的嘴上摘下來,雙手捧起這條沉甸甸的、還在不停扭動著的大魚,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
那條大魚的身體在水中嗖地一擺就消失了。詹姆斯的心中十分悲哀。
轉眼間34年過去了,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紐約一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了。我再沒有釣到過像34年前那個夜晚釣到的那樣大的魚。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我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34年前的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憶和終生的啟示。

寫作借鑑

本文寫從一件生活小事中得到的啟示。其基本的構思方法是採用相似聯想,以小見大。其主旨是想告訴人們:從面對生活中的誘惑,要依道德的標準進行抉擇。

教材說明

解題

本文為一篇敘事性作品。敘述了“我”11歲時隨父親去釣魚這件事給“我”的一生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影響。

結構分析

本文通過回憶“我”11歲時隨父親去釣鱸魚的事,說明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是人面對種種誘惑時應該把握的道德準則。全文共11個自然段,按內容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回憶“我”11歲時隨父親去釣魚的事。
第一層(第1~3自然段):寫11歲時,“我”隨父親在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天傍晚去釣魚,我釣到了一條好大的鱸魚。
第二層(第4~10自然段):寫父親讓“我”把魚放了,“我”非常不理解,心情沮喪極了。
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寫釣魚這件事對“我”的一生產生的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詹姆斯·勒菲斯特是美國的一位著名的建築師,不是因為他的建築成就。而是他寫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對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無人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有件事做得對做得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