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組

釣魚台組英文名叫Diaoyutai Fm,為青地乙治在1928年命名,指的是遼寧太子河流域的一套石英岩。

命名

1928年青地乙治命名釣魚台石英岩,命名地點在遼寧本溪細河沿岸。代表性剖面位於本溪大房子。

沿革

青地乙治命名的釣魚台石英岩系,指遼寧太子河流域出露的震旦系地層細河統下部的一套石英岩,中部稱為南芬頁岩,上部稱為橋頭石英岩。遠藤隆次(1937)、王鈺等(1954)把釣魚台石英岩稱為釣魚台統。1957年,姜春潮用建造取代統,套用釣魚台建造名稱,即英文DiaoyutaiFormation,並認為永寧砂岩屬釣魚台建造。1964年,俞建章等正式採用釣魚台組名稱,並把永寧砂岩分出建立永寧亞群,置於震旦系最下部。目前釣魚台組含義即為永寧群之上,南芬頁岩之下的一套石英砂岩。

特徵

層型

正層型 迭部縣安子溝剖面。甘肅一區測隊,1973,I-48-ⅩⅣ(卓尼幅)區測報告。

構成

為一套灰白色、淺褐色石英砂岩為主及灰綠色含海綠石石英砂岩。其下部常含鐵或鐵礦層;中部夾有黃褐色細砂岩、灰色頁岩、粉砂岩。平行不整合或整合覆於永寧組或不整合在太古宙雜岩、鞍山群、遼河群之上;上部與南芬組呈整合接觸。剖面厚341米,區域上厚57-341米以上。
詳細說明如下:
本組主要為灰白、淺褐色中厚層至厚層石英砂岩。本溪地區該組超覆在太古界混合花崗岩或古元古界不同層位上,一般具底礫岩。上部石英砂岩質純,可做玻璃原料。復州地區該組整合或假整合在永寧群之上。上部為灰綠色含海綠石砂岩,中部為黃綠色及紫色粉砂質頁岩,僅下部為灰白色石英砂岩。
本組含微古植物: Leiopsophosphaera minor, L. Densa, L. Aff. Effusa,Trachysphaeridium planum, T. Incrassatum, T. Rugosum, T. Simplex, T. Cultum, T.Cf. Laminaritum, T. Stipticum, Stictosphaeridium sp., Dictyosphaera sp.等及巨觀藻類: Chuaria circularis, Shouhsienia shouhsienensis 等。本組發育斜層理、交錯層理及波痕構造。在吉林取樣獲得海綠石K-Ar法年齡為818Ma;遼寧復縣本組上部海綠石Ar-Ar法全熔年齡為(746±7)Ma。本組分布於吉林南部渾江流域,遼寧東部太子河流域及營口、旅順、復縣一帶,厚度變化在57—656m之間。

備考

編撰者:尹崇玉
作者1:青地乙治
年份1:1928
作者2:姜春潮
年份2:1957
作者3-
年份3-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