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釜崎位於大阪市南部的西成區(Nishinari),離時尚購物中心匯集的天王寺、阿倍野地區步行不超過20分鐘。幾條重要的鐵路線大致將釜崎的界域劃分出來,大抵北至新今宮站,南至荻之茶屋、今池兩站區域,中間由太子、山王、惠美須等地段組成(也許只是幾丁目那樣的規模,其界限並不分明),半徑300米,離觀光熱門“新世界”僅幾條街的距離。歷史
釜崎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最初的居民很多是二戰難民。為了討生活,他們什麼卑微的工作都乾,例如擦皮鞋和撿垃圾。隨著戰後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居民在交通運輸業和建築者找到工作。
釜崎地區在1910年代至20年代初就初具規模,為了清除貧民區,政府將勞工聚居的廉價賓館統統從當時重工業聚集的北部遷到南部,即如今的釜崎一帶。1945年在盟軍對大阪的轟炸中遭受重創,在50年代的重建中,不少二戰中失去家庭或無法求生的人也匯聚到釜崎,藏身於那些私搭亂建的doya(ドヤ,即簡易住所)中,令廉價賓館再度復興。
政府為解決釜崎問題,有不少專門政策出台,且於1966年重新將釜崎和周邊地區定名為“Airin(あいりん)”,意即“愛鄰”,就是“可愛的社區”之意。不無諷刺的是,目前的社區業者卻多對此名流露反感。他們覺得“愛鄰”之名承載的是一段不甚愉快的歷史,任何與此有關的名頭,都在提醒那些不自在和被歧視的差別。
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帶動建築業的快速發展,日本各地的人涌到釜崎,成為建築工人,居民性別以年輕單身男性為主。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勞動力需求達到空前程度。隨著大量外來務工者的湧入,釜崎的勞動力競爭越發激烈,加大了本地居民的就業難度。經濟衰退後,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1992年,釜崎爆發騷亂,共持續5天,據說與警匪勾結有關。
2008年G8峰會前夕,釜崎又因警方虐待一名臨時工爆發大規模騷亂,共有2000人參與,持續了整整6天。
建築設施
愛鄰中心
1970年在大阪舉辦的世博會刺激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也令釜崎一度成為來自全國日雇勞動者的聚集地,“愛鄰中心”成立。當時,這個兩層建築里不僅有政府主持的日雇勞動者職業介紹所(日文全名:あいりん労働公共職業安定所),還有西成區福利中心和大阪社會醫療中心附屬醫院(為釜崎勞動者和無家可歸者提供免費醫療等)。
三角公園
“三角公園”是釜崎中心一塊三角形的空地,這裡完全不似一般日本的城市“公園”,沒有秀美的植物和池塘,不過是一片有圍欄的土坯地,上面布滿了不規則搭建的藍色帳篷房,雖然看上去是臨時建築,其實裡面的住戶應當在這裡駐紮有相當一段時間了。公園的一角,有一台放在柱子上鐵箱裡面的Analog電視機(其實在2011年年中開始,日本已經實現全國數位電視化),遙控器不知在哪裡,但有幾位老人在仰頭專心看著棒球賽;同行的日本朋友說,這好像回到了八十年代。
居民生活
釜崎有很多睡在街道上的居民。黎明時分,釜崎的居民便到當地就業中心排隊,運氣好的隨後乘卡車前往建築工地幹活,運氣差的就只能回家,與好友下棋,看書或者睡覺,打發一天的時光。釜崎的大部分無家可歸者都是出色的建築工人,因失業無家可歸。由於生存環境和醫療條件差,當地居民健康堪憂。據估計,這個貧民窟每天晚上就有2人死亡,冬季時增至5人。
毒癮
三角園內毒品泛濫,賭博成風,肺結核、C型肝炎和高血壓非常普遍。由於沒有穩定的工作和家人的照料,酗酒現象非常嚴重,有些人甚至不惜賣床換酒。在釜崎,很多男性患上抑鬱症或者染上毒癮。
識字水平
釜崎和其他貧民窟的一個最大差異是,當地居民的識字水平高的驚人,達到95%左右。很多人對日本經濟、國際市場和國際事務都有很深的認識。
幫派
據稱釜崎共有大約60個幫派,與居民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居民的很多工作都是他們提供的,很多幫派成員生活潦倒,與他們提供工作的居民一同生活在街頭。與此同時,他們又掌控著毒品和賭博生意,有時還會搶劫居民財物。
被從地圖抹除
據稱釜崎是在日本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據英國《衛報》8月報導,大阪的官員們不想讓人知道這裡,因此在地圖上不做標註。居民稱釜崎已經被政府遺棄。
造訪釜崎的美國攝影師安德魯·休斯頓表示:“釜崎的老人生活極為艱苦,很多人感覺自己被政府背叛。他們為建設國家付出了辛勤汗水,政府卻遺棄了他們。釜崎這樣的貧民窟成為謀求連任的政府官員的眼中釘,直接將它們從日本的地圖上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