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霞山景區

金霞山,位於新縣城東部,海拔151米,北臨湘江,俯瞰潭城,高峰疊立,秀拔聳翠,是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每當旭日東升,或雨後初霽,蒸霞燦爛,嵐氣金光,故名。

簡介

有金霞山、白雲峰和九龍山等名山,在硯井等古蹟。是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羅亦農和中共湘潭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楊昭植的故居。湘江邊有中共湘潭縣秘密活動處——裕豐糧。崛起的新縣城,建有工業園區等許多景點。

金霞山位於新縣城東部,海拔151米,北臨湘江,俯瞰潭城,高峰疊立,秀拔聳翠,是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每當旭日東升,或雨後初霽,蒸霞燦爛,嵐氣金光,故名。

易俗河古稱“洛口”,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此住了一宿,因而得名,後取移風易俗之意而稱之為易俗河。龍興寺位於金霞山西部山腰,1994年冬重建,占地40畝。規劃寺院主體結構為三進殿堂,前為天王殿,兩側鐘樓;中為大雄寶殿;後為法堂樓,兩側為廂房。另有配套設施放生池、花園、亭台、樓閣等,規劃雄偉,模式近似於廣東曲江南華寺

向東渠位於金霞山東麓,系1973年春建成,縱貫譚家山梅林橋、易俗河3鎮,總長29.18米。它使灣東港垸內的7500畝農田,免除洪澇災害,兼灌農田1.12萬畝。

硯井位於縣城飛羊,因宋太史路堂在此洗硯,故名。又傳宋時,飛羊一飲水困難,人們便自動捐資修建此井,故又名“井”。井口邊長1.5米,井深5米。

鐵牛戲沙掛嘴洲湘江中有一巨石,形似鐵牛。據傳“鐵牛”在此鎮壓水魔,永保全泰。旱季,河水淺,隱若可見“鐵牛”。

羅亦農故居位於縣城青獅村雷公塘,坐西南東,土磚青瓦結構,共有房屋14間。故居門聯曰:“存得天良,蒙慶受福;放開眼界,創業成家。”系羅亦農親筆書寫。

金霞山

金霞山位於湘潭縣易俗河鎮東側之湘江南岸,海拔151米。清嘉慶年間,列入湘潭四大名山之一,現在是湘潭生態風景區。據清《湘潭縣誌》載:它“朝陽映翠,嵐氣金光,絢呈異彩,故名”。民間傳說:古代有一男一女,男名金哥,善醫術;女名霞姑,識草藥。兩人相互配合,長期在此地治病救人。為紀念這對男女生前的功德,鄉人便以金哥的金字,霞姑的霞字,命為山名。

金霞山上延岳秀,中扼湘流,下瞰潭城,層巒疊嶂,挺拔威儀。峰巔奇石如筆,直插天空,名文筆峰。有迂曲的山道,通峰接頂。山上,過去建有霞棲庵、龍興庵。霞棲庵,又名霞棲寺,建年待考。明祟禎方郎中、監司僉事郭金台題詩《霞棲庵片石》曰:“眾山蟠孤岑,渰懸復群木。參天通一門,中隱區靈屋。人煙隔數峰,片石獨淵矗。苔蘚篆古意,幽映憩修竹。開士契我心,振音扣容谷。茗香泛遠圃,靜與山花逐。門徑羅新規,疏觀又遙目。此中還龍像,掛席敷廣陸。誰持爍迦邏,應見邱邱復。”清監貢郭憲章也題詩《霞棲寺》曰:“幽然一剎踞崚嶒,古木參差護佛燈。簾卷晴雲時入榻,門閒野雀近窺僧。”(葉舟)

龍興寺

金霞山關公坡建有龍興寺,是縣佛教協會所在地。開始叫龍興庵,原址在金霞山之東,建年待考。相傳最初是石頭禪師結茅為庵。竣工當晚,石頭禪師夢見有五龍繞庵,認為是興旺、吉祥之兆,故以龍興命名,後來龍興庵有興有衰,至1949年解放前夕,僅剩“一擔柴式”建築。1994年,在湘潭縣人民政府重視與支持下,由彼岸法師主持,在金霞山關公坡易地重建龍興寺。重建的龍興寺,第一期工程—法堂樓(即後殿)與兩旁的宿舍樓已經落成。樓兩層,朱牆黃瓦,樑上雕龍畫鳳,建築堪稱古樸、典雅。樓的門匾橫書“龍興寺”三字,對聯為湘潭詩人周家乾撰寫:“霞光萬道龍興寺;碧浪千重易俗河。”樓內上、下兩層都是法堂,占地920餘平方米。法堂內供奉木雕如來佛、觀世音及十八羅漢、二十四位諸天等鍍金神像。如來佛與觀世音像高丈余,形神俱佳,雕塑精湛。樓前有一水塘,能將整座寺宇倒影於塘水之中。每夜燈火輝煌,站在塘頭舉目遠望,十分壯觀。水塘,現在成為放生池。池中央,立千佛塔,塔高6米許,塔座3米許,鐵鑄。塔上,有鐵鑄大小神像上千座。1996年建荼毗園,占地1畝,設存放骨灰的普同塔160個,已投入使用。按龍興寺的總體規劃,將占地8000餘平方米,有山門和前、中、後三殿。前殿名天王殿,兩側為鐘鼓樓。中殿名大雄寶殿。中、後殿兩側為左右廂房,設禪堂、羅漢堂、功德堂、文物樓等。

1994年3月30日,龍興寺正式開光。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內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湘潭的詩詞與書畫、攝影名流紛紛來此,或吟詩作對,或書畫、攝影,留下了不少佳作。孫秉光有一首《訪龍興寺》詩曰:“金霞重到感滄桑,古寺龍興耀佛光。我亦隨緣深一拜,人間再莫有紅羊。”(葉舟)

鐵牛戲沙

鐵牛戲沙位於湘潭縣易俗河鐵牛埠(亦稱“鐵牛碼頭”)百來米遠的湘江河中,自古為著名的“易俗河六景”之一。

《明•一統志》:“湘潭縣南二十里,下灄鎮江中有巨石,儼然牛臥,其形類鐵,水涸則現。”

所謂“鐵牛”,一說其實是一塊巨石。相傳是古代落下的隕鐵,色黑如鐵,形似臥牛。秋冬,水落石出時就浮現於江心,呈臥牛狀。“頭”向上游,全“身”布滿青苔,形狀好像牛毛。流沙順著鐵牛翻滾,如同鐵牛爬著沙石逆流而上,故而得名。民間贊獅詞《數河路》中形容說:“這個鐵牛真正巧,水推白沙蓋不到。”如果用船篙點擊石頭,會觸發出金屬一般的響聲。因河床淤塞,巨石常常埋入沙。

1998年11月,湘潭湘江河段出現了百年歷史的最低水位27.1米。“鐵牛”終於露出水面。當時,遊人絡繹不絕。小孩騎“鐵牛”,大人賞“鐵牛”,興致盎然。據文略《湘江“鐵牛”出水了》一文載:“筆者再乘小船游至河中,圍繞鐵牛一圈。同船人有的還帶著磁鐵去測驗,證明確是鐵的。”它的“頭朝下攝司發電廠”。是鐵?是石?是隕鐵?有待文物部門鑑定。如果真是隕鐵,科學價值則極高。據當地文人李紹元介紹:相傳明正德皇帝南巡,唱詞中有“白沙蓋鐵牛,湘潭轉潭州”之句,所以人們推測,鐵牛的出現至少有500餘年歷史。

清長沙文人王啟原題《鐵牛埠》詩曰:“靈跡江心著,吾生見大難。藏淵成久駐,匿景得奇觀。蔓草臨埼長,晴雲帶雨寒。湘流非惡浪,猶作蜀江看。”易俗河還流傳一首民謠《鐵牛贊》:“日見此寶落江州,天賜欄桿夜不收,不吃人間常青草,綠水滔滔背上流”。(長江)

硯井

硯井位於湘潭縣易俗河鎮飛羊鋪。因宋太史路常在此井洗硯,所以得名。也叫義井,也稱守井。

硯井,平面呈四方形。井口、井壁都用花崗岩石砌底,四周有石欄及排水溝。長370厘米,寬460厘米,高100厘米。井口邊長103厘米,井深5米。井底有香爐。每次掏井,須挑去泥沙,現出香爐,才可保證水源不絕。井欄南牆原有石碑,碑文首句為“宋太史路常洗硯池處也”。現在這塊碑已不在,但還有另一塊碑,高45厘米,寬120厘米。上三行正楷鐫刻“鹹淳庚午辜仁甫重修”(鹹淳庚午為1270年)。字高5厘米,寬7厘米許。井水清如鏡,冬暖夏涼。下雨不溢,逢旱不枯。現在井水已被污染,不能飲用。1986年9月由湘潭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沔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