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金雞山古道在瑞安西部最偏遠的山地。因其離市區“最遠”,又是瑞安的“最高”,頗有“離群索居”意味,名氣雖大,去的人卻少,因此古道保留也較完整。其主峰海拔1320.7米。
金雞山古道山嶺通青田,舊為瑞安、平陽去處州(即今麗水、青田一帶)的旱路捷徑。
民國《瑞安縣誌稿》載,“其山卓立如巾,絕頂可以望海,甌、閩、台括諸郡”,清代書畫家、戲曲作家韓錫胙(字介屏,號湘岩,別署少微山人、妙有山人,青田人)的《巾子山詩》中有“巾山豈如巾,青影天半得,甌海控其南,吳越枕其北”。
縣誌上說的“絕頂可以望海”是指可以看到東海。“甌、閩、台括諸郡”是指站在這裡可以看到甌(溫州)、閩(福建)、台(麗水台州)一帶。而韓錫胙在詩中說的“甌海”,並不單單指溫州甌海區,是溫州一帶及東海沿岸,“吳越”是指江浙一帶。
在晴好的天氣里,站在古道觀日岩處的能見度相當遠。因此,除了我們熟知的“巾子山”和“金雞山”這兩個名字外,《瑞安市地名志》卷三《地理實體·海域·山》中註明說:“因群峰重迭,澗水中流,風景幽絕,故又名景致山。”
歷史
當地流傳:“山頭三件寶,火籠當棉襖,火篾當燈點,番薯棗兒吃到老。”這句鄉諺是穿不暖、吃不飽的意思。桂峰一帶山坡多,平地少,耕地奇缺。加上“唯一的出路”金雞山古道山路崎嶇,交通阻塞,居民生活歷來十分貧困。
上世紀初,人民生活瀕臨困境,部分赤貧農民及手工業者被迫走上出國謀生之路。桂峰第一波“出國熱”選擇日本為主要目的地,因為日本與我國僅一海之隔,路費相對較少,加以清末、民國初期的瑞安有一批留日學生相繼回國。
桂峰一帶鄉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貧困的高山頭,除為謀求生存而背井離鄉去海外,“抽丁拉夫”也是逼使桂峰人在那個時期出國的原因之一。上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國民黨在全國各地大抓壯丁。這一時期,桂峰雖地處高山,但也逃避不了。
1935年至1940年間,國民黨曾先後派獨立第九旅、十九師一部及33師等軍隊進桂峰搜山“剿共”。為擴充兵源,到各地強行“抽丁拉夫”。部分青壯年農民為避抓壯丁,也依著古道出逃,被迫出國做工、謀生。桂峰方山自然村華僑潘老伯回憶說:“1935年10月,我被國民黨軍隊抽壯丁拉去當兵,我們先在坳後村操場出操,訓練4個月時,父母怕我當兵會傷亡,因此,與文成李山村胡鎮超和楓嶺的楊蘭生商量,連夜逃離坳後村,走出金雞山山嶺(古道),去國外謀生。”
上一輩人靠雙腳,憑意志,硬是走出了大山,來到海外。據資料統計顯示,自1915至1949年,因生活貧困所逼及為逃避壯丁而到國外謀生的桂峰人有2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