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茵陳

金鐘茵陳

金鐘茵陳,中藥名。為玄參科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全草。遍布全國各地。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腸炎痢疾,小便淋濁,癰疽丹毒,尿血,便血,外傷出血,痛經,瘀血經閉,跌打損傷,關節炎。

基本信息

別名

黃花茵陳、吊鐘草、靈茵陳、吹風草、五毒草、徐毒草、鬼麻油、劉寄奴、鈴茵陳、土茵陳、角茵陳、罐兒茶、山茵陳、金花屏、黑茵陳、鐵桿茵陳、山芝麻、罐子草、北劉寄奴、節節瓶、草茵陳、壺瓶草、野油麻、山芝麻秧、山油麻、黃頭翁、鎖草、蜈蚣草、八角茵陳、芝麻蒿。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功效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祛瘀止痛。

主治

濕熱黃疸,腸炎痢疾,小便淋濁,癰疽丹毒,尿血,便血,外傷出血,痛經,瘀血經閉,跌打損傷,關節炎。

相關配伍

1.治急性黃疸型肝炎:陰行草30g。煎服。(《安徽中草藥》)

2.治腸炎、痢疾:陰行草30g,委陵菜15g。煎服。(《安徽中草藥》)

3.治淋濁:劉寄奴15g,白茯苓12g。水煎。(《吉林中草藥》)

4.治熱閉,小便不利:陰行草30-45g。水煎,調冬蜜服,日服1-2次。(《福建民間草藥》)

5.治白帶:陰行草30g。水煎,沖黃酒,紅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6.治感冒,咳嗽:陰行草9-15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7.治刀傷出血:劉寄奴適量。焙乾,研末,敷患處。(《內蒙古中草藥》)

8.治創傷疼痛:劉寄奴、骨碎補、延胡索各9g。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9.治燒燙傷腫泡流水、局部皮膚灼焦:劉寄奴、生地榆、大黃各等分。共研細末,香油調敷患處。(《吉林中草藥》)

10.治腳癬:鮮陰行草適量。水煎洗患處。(《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炮製

採集加工

8-9月割取全草,鮮用或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根,搶水洗淨,稍潤,切成中段,乾燥,篩去灰屑。

形態特徵

陰行草:一年生草本,高30-70cm。全株密被銹色短毛。根有分枝。莖單一,直立,上部多分枝,稍具稜角,莖上部帶淡紅色。葉對生;無柄或具短柄;葉片二回羽狀全裂,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約8mm,寬1-2mm。花對生於莖枝上部,成疏總狀花序;花梗極短,有1對小苞片,線形;萼筒長1-1.5cm,有10條顯著的主脈,萼齒5,長為筒部的1/4-1/3;花冠上唇紅紫色,下唇黃色,長2-2.5cm,筒部伸直,上唇鐮狀彎曲,額稍圓,背部密被長纖毛,下唇先端3裂,褶襞高攏成瓣狀,外被短柔毛;雄蕊4,二強,花絲基部被毛,下部與花冠筒合生;花柱長,先端稍粗而彎曲。蒴果寬卵圓形,先端稍扁斜,包於宿存萼內。種子黑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及草地上。遍布全國各地。

飲片性狀

莖、葉、花混合的段片狀。全體灰褐色,密被銹色或黃白色短柔毛。莖圓形,具對生的分枝痕或葉柄痕,質硬,斷面有黃白色髓。葉片皺縮捲曲,破碎,黑綠色或黑褐色。花萼筒狀,宿存,黃棕色或黑棕色,有明顯的10條縱棱,先端5裂。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1.保肝利膽作用

2.降低血清膽固醇

3.抗菌作用

現代研究

現代臨床用於治療感冒咳嗽,腸炎,膽囊炎,痢疾,痛經,閉經,尿血,黃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和生漆過敏性皮炎等。

相關論述

《淮南本草》:“味苦,性寒。”

《山東中草藥手冊》:“苦,溫。”

《貴州草藥》:“性涼,味苦、辛。”

《淮南本草》:“利小便,療胃中濕熱,痰發黃,或眼仁發黃,或周身黃腫,消水腫。”

《植物名實圖考》:“治飽脹,順氣化痰,發諸毒。”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為活血、通經、止血劑。主治刀傷出血,出血性下痢。”

《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利尿。治小便短赤,黃疸,肝炎。”

《山東中草藥手冊》:“破血通經,止血。治婦女痛經,瘀血經閉,尿血,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主治創傷性出血,便血,尿血,尿路結石,產後瘀血腹痛,關節炎。”

《吉林中草藥》:“行瘀,通淋。治淋濁,淋痛。”

附註

同屬植物腺毛陰行草 Siphonostegia lueta S. Moore 全草亦同等入藥,功效相似。分布於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廣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