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通俗,可讀性強。2.還原華爾街歷史,再現百年華爾街景象,揭秘華爾街傳奇。3.作者權威性。
作者簡介
雅克·格拉沃羅(Jacques Gravereau)亞洲和經濟全球化研究專家。巴黎HEC商學院(法國最好的商學院)歐亞學院院長,亞洲問題和歐亞關係方面的權威學者。30年前,他開始走遍亞洲包括中國,就位於多家大型歐洲和中國公司的董事會。雅克·托曼(Jacques Trauman)戰略資訊領域資深銀行家。在國際銀行借擁有超過30年的經驗,曾先後任職于波士頓銀行、美國運通公司及法國巴黎銀行。曾就業於在紐約、日本、中國香港等地。後出任法國巴黎銀行新興國家區(拉丁美洲、亞洲及中東)總裁。
圖書目錄
第一部 傑出的偉人們
1朱庇特
2紐約的晚餐
3信奉新教的歐裔美國人的興起
4造夢機
5德國猶太人的傳奇
6華爾街和平民街的對抗
第二部 接踵而至的危機
7災難
8凱恩斯是對的
9從紳士到流氓
10“狩獵者的舞會”
11暴風驟雨中的雷曼
12“看不見的手”
13站在前沿的摩根
14黑天鵝
第三部 黑色九月
15造成泡沫經濟的格林斯潘
16金融領域侵襲了現代經濟
17高斯聯結相依函式,勾勒華爾街的舞曲
18“三級火箭”模式
19劇終前一幕
20壓軸好戲
21紙城堡的坍塌
第四部 將軍與凡人
22銀行人的職業使命
23阿德利阿堡戰役
24粒子加速器
25利益前的“緘默法則”
26誰來看管守門人?
第五部 捲土重來!
27貿易如常
28“政府之盛”
29歐巴馬和華爾街的對抗
30華盛頓的晚宴
文摘
3 信奉新教的歐裔美國人的興起
正是像托馬斯·傑斐遜和皮爾龐特·摩根這些強大的金融家,以他們的長遠目光和決策力構建了這樣一個美國現代社會中史無前例的巨大王國,和華爾街這個世界金融中心。
19世紀初期,紐約僅僅是一個小鎮。美國是一個分裂的大陸。在那個落後的未被開墾的時期,加利福尼亞州還屬於西班牙,延綿的落基山把它和中央大平原分隔開來。加利福尼亞州其實在1848年才成為美國的一部分。路易斯安那州——占有當時美國領土1/3的面積,則是屬於法國的。
世界的中心是在倫敦。而倫敦這個大城市的心臟,是1762年由弗拉西斯·巴林爵士(Sir Francis Baring)創立的一家銀行。當拿破崙長期缺乏資金的時候,他決定在1803年把路易斯安那州出售給美國,因此華盛頓政府為了湊夠資金完成交易,自然求助於巴林的銀行。巴林放出1600萬美元的貸款(也就是每平方公里7美元)來填滿拿破崙的資金空缺,並讓他可以繼續對英格蘭的戰爭!
不久以後,一個法蘭克福的不知名的猶太金融家的兒子——邁爾·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創建了家族銀行在英國的分行,他在歐洲各個法院叱吒風雲。這兩家銀行的威力是不可小覷的。銀行系統在19世紀初毫無發展可言,只有最基本的極少量現金儲蓄業務。然而對於企業以及一些有權有勢的借款者來說,對於貸款的需求卻是極大的。巴林和羅斯柴爾德制定了一項法案。拜倫曾寫道:“這些銀行要么築建一個王國,要么讓出這個王位的寶座。”沒有巴林,就沒有路易斯安那州;沒有羅斯柴爾德,就沒有克里米亞戰爭,沒有蘇伊士運河。路易十八的部長黎塞留公爵(Richelieu)曾說:“在歐洲一共有六股勢力:英格蘭、法國、普魯士、奧地利、俄國和巴林。”
因此,當時的紐約根本無足輕重。但是,它卻在10年之間迅速崛起。同時,大量歐洲饑民湧向美國的港口形成移民風潮。從地理位置上說,紐約處於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歷史上曾發生過一次這樣的事件,當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時(1861~1865年),紐約發生大暴亂,政府的血腥鎮壓幾乎摧毀了一切,讓整個城市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它的發展速度依舊讓人瞠目結舌。從1850年到1900年,城市人口從50萬上升到350萬。在世紀末的時候,紐約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口。
在這個泡沫的幻象世界中,一個傑出的王朝漸漸嶄露頭角:摩根家族。在最初的探險中,真正的先驅的名字是喬治·皮博迪(George Peabody),他原本與摩根家族毫無關係。他於1795年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家境十分貧寒,他最初在巴爾的摩開了一家商店。皮博迪雄心勃勃並且十分有遠見。但是因為紐約的市場還是十分局限,所以他來到倫敦一展拳腳。1838年,他橫渡大西洋,在那裡開了一家商號。這個靈活的金融家從1850年開始發跡,並在上流商圈占有一席之地。雖然他並非能夠被這些傲慢的英國貴族的陣營所接受,但是他卻擁有足夠的財富。
儘管如此,他還是遇到了一個問題:他一直單身,沒有任何繼承人。於是他要尋找一位合作夥伴,就是朱尼厄斯·斯潘塞·摩根(Junius Speneer Morgan),像他一樣來自新英格蘭的美國同胞,這正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選。那時的摩根家族早就已經名噪一時,他們在美國這片土地上已經獲得了認可。17世紀中期,他們從加勒啟程,首先到達麻薩諸塞州,成為那裡的農場主。朱尼厄斯·摩根,作為繼承人,他專橫、神秘、內心堅定。這兩個人都是基督教徒,是盎格魯一撒克遜人,明顯的白種人——也就是所謂的信奉新教的歐裔美國人,在當時的美國,他們是唯一的一群受人尊敬、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精英團體。這些精英自然立刻被指定從事商業貿易管理或者從政等重要事務。
因此,朱尼厄斯與皮博迪在倫敦聯手,同時兼顧紐約的業務。在那個時期,市場上充滿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也存在著由危機導致的各種泡沫。1857年的這一次經濟恐慌,教會他們小心駛得萬年船。“慢而穩”成為他們的信條。1869年,喬治·皮博迪去世,享年76歲。他這一生擁有數不盡的光環,而他的葬禮也與眾不同,在西敏市的修道院舉行!朱尼厄斯此時正在倫敦協助他兒子(出生於1837年)處理紐約的家族事務。摩根家族成為市場唯一的主宰者。皮爾龐特(他喜歡這樣稱呼自己)和他的父親形成了一種真正的合夥關係,儘管這兩個人性格迥異。皮爾龐特當然像他父親一樣,是一個帥小伙,但是他卻有著一個典型的投機者的性格,性格浮躁,有時候又患得患失。
朱尼厄斯在倫敦尋找了很久能夠重新進入金融巨頭們的圈子的方法,卻毫無進展。他的努力收效甚微,直到機會悄然而至。1870年,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戰敗後,沒有人再相信法國能夠勝利。巴林(已經成為巴林兄弟集團)到達普魯士。羅斯柴爾德也對法國失去了信心,不願冒險。然而,法國想要借債5000萬的巨資。小心謹慎的朱尼厄斯,卻想要冒著傾家蕩產的危險——既然沒有任何人想攬禍上身,他決定負責發行國債給法國。就在他想要放棄不抱希望的時候,他成功了——債券得到償還。朱尼厄斯·摩根躋身到真正的上流金融社會,他就這樣賺得第一桶金!他給自己在騎士橋公主街買了一棟宮邸,並且用不計其數的藝術收藏品填滿了這棟宮殿。
在紐約,他的兒子皮爾龐特·摩根和費城的德雷克賽爾銀行(Drexel)結成聯盟。他們創立了德雷克賽爾一摩根集團(Drexel Morgan,德雷克賽爾的名字放在首位,體現了他們的實力順序)。銀行業務發展得很快。1873年,美國政府想要繼內戰後重新發行3億美元的國債。德雷克賽爾·摩根集團和巴林集團面對激烈的競爭公開表示志在必得的決心,並且得到了巨額交易,兩個巨頭平均分配份額。
但是1873年的經濟危機突如其來,華爾街遭受了重創。紐約證券交易所關閉了10天之久。庫克集團(Cooke)、古爾德集團(Gould)以及其他極具影響力的白人金融家們,都遭受重創。但是皮爾龐特·摩根卻在他36歲之際大獲成功,在美國金融界獨占鰲頭。這場巨大的危機——第一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對於他來說,卻是人生最生動的一課。正如他父親在上一次經濟危機中所汲取的教訓一樣,他開始變得謹慎,不再進行投機,只和最好的公司做生意。“慢而穩”,就像朱尼厄斯曾說的那樣。
但是,這並未阻止皮爾龐特變得更加專制、患得患失的病態。集團的迅速崛起也讓他本人更加固執:他痛恨暴發戶和那些只會頻繁出入高級會’所的不知廉恥的投機者。“我們可以和任何人做生意,但是我們只會登上紳士的船(隱喻為交朋友)。”他說,“任何為了遊艇的維護費而斤斤計較的人,都不配擁有它。”事實上,皮爾龐特只有在海上才找到了內心的平靜。1882年,他買了第一艘巨大的遊艇,海盜號,並在海盜號上創立了俱樂部,當工作讓他喘不過氣的時候,那裡成為他和朋友們的避風港。
在摩根集團中,所有的合作夥伴都屬於一個封閉的小團體,並且無論從外表還是信仰都要相契合:必須是信奉新教的歐裔美國人,尤其是要婚姻美滿、身材挺拔、身形勻稱、高雅金髮等完美而苛刻的條件。在摩根集團中,沒有猶太人或者黑人的棲身之地——這是一個紳士俱樂部!在年末的時候,大家圍在爐火周圍,由主教發給每人一個信封,裡面是一張支票——這是年終分紅,一般不會少於1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2 500萬美元),在當時可謂天文數字。
自然,皮爾龐特自己過著富裕的生活。1910年,他的財富上升到8000萬美元,在今天相當於20億美元。但即便如此,他和在當時就坐擁10億資產(相當於今天的250億美元)的洛克菲勒,還是毫無可比性。1913年,皮爾龐特去世,享年76歲。洛克菲勒要是在當時能得知這個數字,肯定會驚呼:“這在當時也根本不算是有錢人吧!”
P15-19
後記
下一次的經濟危機將在何時,何地,又以怎樣的形式爆發呢?2008年的那次危機,和歷史上的三次危機都驚人地相似:從1637年的鬱金香危機,到1873年的鐵路危機,包括銅鋅和焦糖價格大幅下跌,再延續到2001年的網際網路泡沫。但是,眼下的經濟危機又早已不僅僅是完全的歷史複製。從前,投機者瘋狂地進行各種恬不知恥的投機活動,而銀行家們作為他們強大的後盾,緊隨其後不遺餘力地向各方提供貸款。而這一次,是銀行家們自己玩火自焚,只有少數的白人投資者參與其中。同時,各種屬性的金融產品以讓人難以置信的速度迅速擴張至金融市場,從而導致實體經濟份額縮小並趨於合理。對於類似這種金融市場“最終勝利”的假象,其實我們早就司空見慣了。
2008年,剛剛出台的解救市場和公司改革計畫,在它為市場提供長久的解決措施前,這種結構產業的不平衡格局一直無法被打破,甚至曾經愈演愈烈。這一切都是源於為不惜一切代價刺激經濟而推出的流動性資金新政策,導致金融市場上充斥著的各式各樣的潛在泡沫,隨時都有一觸即發的危險。自以為是的西方強國總是自不量力,根本不可能指望它們在短期內減輕債務壓力,它們早已人不敷出到了自己償還能力的極限。
在未來的經濟危機中,假如公眾意識順理成章地認為,銀行救世才是萬全之策,那么銀行的處境必會愈發嚴峻。除此之外,經濟、財政、稅務和貨幣之間的多方協調還遠不如人意,有待徹底改善。本質上說,這就是由於美國、歐洲、日本和其他新嶄露頭角的國家之間,或者說是古老的大陸上那些老牌歐洲聯盟國家之間的一種自私的鬧劇行為。而歐元危機僅僅是九牛一毛。
2010年,中國僅次於美國,超越日本躋身世界經濟第二的行列。世界格局的巨大逆轉就發生在我們的眼前。今天,不再是西方強國一家獨大來裁定全球經濟的命運,作為後起之秀的新興國日漸壯大。一邊是歐洲和美國每年1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一邊是亞洲石油輸出國每年同樣數字的盈餘。單單是中國的外匯儲備數量已經等同於法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這個可觀的數字自然主宰了其他國家的命運。而自文藝復興以來在全球穩步創造輝煌歷史的西方國家,就這樣失去了昔日的鼎盛之勢。
但是在管理國家財富方面,這些新興國還是缺少靈活度以及美國的“軟權力”手段。在美國,石油帶來的收益非常可觀。中國的資金儲備都用來替美國政府和國民消費者償還了債務。儘管美元市值隨市場波動,但它依舊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通用貨幣,是貨幣的基準線。無論是日元,還是人民幣,抑或是歐元,都不可能在短期內取而代之。全世界的資金最終還是會湧向美國,被其收入囊中。
許多人認為,全球的經濟重心已經偏向中國,而上海會在21世紀成為最優雅的核心城市之一。但是上海是無法像華爾街一樣有著跌宕起伏的命運並在一夜之間一躍成為金融革新的夢想之地的。論優勢,它沒有美國實驗室一直苦心鑽研的全球領先的投資方式;拼狡猾,它無法不遺餘力地把資金完全投入到新產品創造和不計後果的瘋狂投機行為之中。
沒有任何跡象能夠預測出,世界金融重心將會嚴重偏離華爾街落人他處。也正是因此,必須時刻警惕觀察華爾街的一舉一動,因為下一場經濟危機的震源和震中必源於此。
序言
近幾個月來, 謠言已經越來越被認定: 雷曼兄弟的投資銀行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去年的十月和十一月,各項數字急劇下滑,尤其是在貿易收入上面。一種無形的持續恐懼情緒充溢在公司之中,也縈繞在華爾街的同僚心中。人們聽到越來越多的關於高層人員被辭的流言。有一種內戰將要開始的氣氛在銀行內部逐漸蔓延。其中有個問題不停出現在各種對話之中:這個如此頑固專橫的老闆,經常被孤立於塔頂之上的,他怎么會善罷甘休,而不採取鋌而走險的辦法來使形勢翻盤呢?作為金融團體,華爾街各家銀行的情況一直在惡化。雷曼兄弟繼續沉默,同時,董事會做出了一個決定:我們一直都在尋找一個收購人,迪克·福爾德 (Dick Fuld)就是理想中接手人選。“這樣一個偉大的公司就要被收購啦!”此信息赫然刊登在報紙上。就在三月末,一篇惡意攻擊的文章出現在《財富》雜誌之中:“雷曼在貿易活動中損失慘重......他們的團隊竭盡全力想要賣掉銀行......但是幾個有潛力的買家,都因為其多家子公司內出現嚴重問題,紛紛拒絕購買。”那您就此認為這就是在2008年時,讓雷曼兄弟身處險境,並且在當月讓全球經濟體系崩潰的那次經濟危機的前兆嗎?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應該從1984年說起。在那個時候,銀行曾經處在一片暴風驟雨之中。在他經營過程中,這並不是第一次危機。它曾經倖免遇於難,並在24年之間又重新振作起來。這只是瘋狂的華爾街整個故事的濃縮版本。我們還並沒有從2008年9月席捲華爾街的金融海嘯中擺脫出來,2009年的危機就越演愈烈愈演愈烈,為了能夠讓2010年的危機偃旗息鼓,各個負債累累的國家都企圖自救擺脫困境。事實上,我們根本還未採取能夠足夠引發行業震動的重大措施。但事實上,這場危機又並非不可預見,也根本不需要通過一顆水晶球才能看到:由於受政策性超低利率的鼓動,在2000年,資金流動產生了泡沫,大量美國房屋貸款造成的十分虛假的繁榮景象,這些都在持續膨脹著;正如在1907年和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到來之前一樣,股票價格迅速升高;在華爾街,投資銀行已經取代傳統銀行掌權,並隨著時間推移,與銀行基本準則越來越背道而馳;政策上不顧一切地放寬貸款,使交易變成了產生利益的最終賭注;有一種瘋狂的創造性占據了整個證券市場, 成千上萬的新型產物擁擠進市場,成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最後,膨脹變得全球化,影響著這個常常使令人瞠目結舌的金融界,最後直接影響著工業界以及傳統服務行業。15年前, 金融圈內的各種產品都還全部是100%的實體經濟。而今天,它們卻膨脹到實體經濟的600%。以後,金融衍生產品將會和有形的現實分離出去,人們將進入了虛擬經濟的時代。而如此把現代金融市場簡說成投機交易又未免太過簡單。其實,它遠不止如此,我們定義:它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自然產物。無論如何,通過這個定義,再加上我們保留的這點對金融歷史事件的記憶,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種演變。事實上,如果我們對華爾街的那些不停創造輝煌,卻同時也製造著危機的故事情節不感興趣,我們就可以直接奔入主題了。這些故事,事實上正闡述了這本書的要表明的定義,讓人明白我們是為什麼又是怎樣走到今天這樣的局面。華爾街是一個其貌不揚的地方,不過是紐約一條平凡的馬路,靠近曼哈頓島的南端,擁有紐約最早的歷史景點,卻不具備任何大城市的宏偉景色。它起於紐約三位一體的教堂,延伸到東河鐵橋的一條醜陋的高速公路。他的中心是紐約證券交易大樓,它就像是一座仿造的希臘寺廟,隱約地透露著自命不凡的氣息,被一群毫無優美感又突兀的高樓所包圍。由於馬路很窄,以至於只要轉動脖子就能看清楚門口所有的廊柱。從19世紀的鐵路工程到20世紀的核心工業,正是在華爾街以及那些金融大廈所包圍的金融商業區裡面,美國所有的貸款和所有大公司的新產品獲得了資金支持。沒有了它,美國就失去了金融力量。但是華爾街也是所有投機行為和危機的中心,在這裡,尤如在掉進讓人們賴以生存的巨大的能源漩渦之中,四處終日瀰漫著銅臭的氣息。一些新公司的投資熱情和暴利的獲取緊緊聯繫在一起,或好,或壞。總之華爾街以他獨一無二的方式存在著。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殘酷世界,必須時刻保持競爭力。這是利益薰心的美國商業圈,在這裡一切行為都是被允許的,而膽小者只能退縮。在名人堂肖像走廊上總是能讓人大開眼界。在那裡我們會遇見極具天賦的奪人眼球的大冒險家,比如奧古斯特·貝爾蒙特 (August Belmont),從德國遷居美國的猶太人,比如馬庫斯·戈德曼 (Marcus Goldman)和約瑟夫·賽利格曼 (Joseph Seligman),謙恭謹慎的,比如皮特.彼得森 (Pete Peterson),雄心勃勃的年輕人,麥可·米爾肯 (Michael Milken),厚顏無恥的投機者,比如查爾斯·米歇爾 (Charles Mitchell)和喬·甘迺迪 (Joe Kennedy),手段極為高明的騙子,比如伊凡·博斯基 (Ivan Boesky)和伯納德·麥道夫 (Bernard Madoff),墮落的銀行家,比如劉易·格魯克斯曼 (Lew Glucksman)和迪克·福爾德。我們將會逐步介紹。在過去,那些大投機者都是個單獨的個人。而今天,卻是那些投資銀行家、基金巨頭們和他們當中那些慾壑難填人們的領導者。這些如此“聰明”到極致的人們,是為何讓自己誤入“歧途”的?因為他們自認為是世界的主宰者。他們控制著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信息工具。由於近15年來監管制度的缺乏(特別是美國),放任他們擁有了無限的市場。對於全球經濟來說,華爾街仍然也一直都是金融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