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2004~2008年師從潘建偉院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08~2010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老師實驗室做博士後
2010年起赴英國牛津大學物理系做博士後,合作導師為牛津大學副校長,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量子光學和超快光物理專家Ian Walmsley教授。期間在光存儲和光子晶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作為骨幹,參與了英國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基金項目(EPSRC)和美國空軍科學研究基金項目(AFOSR) 。
2012年同時獲得歐盟授予的“瑪麗居里學者”(Marie Curie Fellow)和牛津大學“沃弗森學院學者”(Wolfson College Fellow),並獲資助依託牛津大學獨立開展光存儲和量子網路的實驗研究 。
2013年起開始在上海交通大學組建光子集成與量子信息實驗室 。
2014年11月辭去牛津大學的職位全職回到上海交通大學工作 。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迄今與合作者在高水平刊物上發表文章35篇。其中包括Science (2 篇),Science Advances (1 篇),Nature Photonics (5 篇),Nature Physics (1 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 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 篇) 。
文章已被SCI引用1600多次,獲得發明專利5項。研究工作多次被國際科技以及大眾媒體,甚至美國軍方的報導和關注,包括TIME,Nature,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Physics World,New Scientist,Physicstoday,IEEE Spectrum,WIRED等 。
第一作者完成的“遠距離量子隱形傳態”工作以封面文章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並且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科技部評選的2010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2017年8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
2018年05月,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通過“飛秒雷射直寫”技術製備出節點數達49×49的晶片,是世界最大規模的三維集成光量子晶片,也是國內首個光量子計算晶片 。
2018年06月,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研究團隊與南方科技大學翁文康教授合作,首次將機器學習技術套用於解決量子信息難題,實驗實現了基於人工神經網路的量子態分類器 。
榮譽表彰
2012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
2013年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
2013 年入選上海市“千人計畫”特聘專家 ;
2014 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畫” ;
2015年入選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計畫 ;
2015年入選世界經濟論壇“青年科學家” ;
2016年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 ;
2018年入選上海青年科技英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