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金牛座T型變星](/img/5/102/nBnauM3XxMjN2cjM3YTN0gjM4QTM4YDOyMTOzQTNwAzMxAzL2U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行星活動
有不少金牛座T型星具有天鵝座P型星光磚o也就是說,在強發射線輪廓偏短波一端出現吸收線,這說明它們向外拋射物質。質量損失率估計為每年10~10太陽質量。少數金牛座T型星有反天鵝座P型星光譜,說明有物質向內陷落的現象。某些金牛座T型星中有高達12%的偏振。金牛座T型星的鋰豐度比太陽大氣高出約2個數量級,並且有紅外色余。現已測得金牛座T星的射電輻射。金牛座T型星是一種正處在引力收縮階段的主星序前恆星。
相關介紹
![金牛座T型變星](/img/f/a20/nBnauM3XzgDO2EDN5YTN0gjM4QTM4YDOyMTOzQTNwAzMxAzL2U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金牛座T型變星分布在主序帶的右上側,位於Hayashi軌跡上,顯示它們是非常年青的恆星,為進入主序星之前的晚期光譜型恆星,屬於前主序星(pre-main-sequencestars)。
藉光譜中發射譜線的強弱,又分為強金牛座T型變星與弱金牛座T型變星兩類,前者比後者活躍。典型的金牛座T型變星發出很強的恆星風,被認為是物質由周圍盤面向中央吸積所致,這些物質是恆星形成過程中流下的殘餘物;相對的,弱金牛座T型變星就缺乏強烈的恆星風與吸積盤,可能是強金牛座T型變星演化的後期階段,周遭環星盤擴散後的結果。
原則上,混雜許多年輕恆星的瀰漫星雲中,是最適合進行金牛座T型變星觀測。但是實際上,這些恆星形成區都距離太陽很遠,遠在150秒差距(pc)以外,因此很難觀測光度的細微變化。金牛座T型變星的光度呈現某種特性的變化,其中有許多為周期性的光度變化。這些周期性的光度變化被認為是恆星表面具有星斑隨著自轉的結果,這些星斑可以是冷的(像太陽黑子),也可以是熱的(像太陽色球中的譜斑)。以太陽與其他活躍恆星(例如RSCVn型與BYDRa型)作為類比,分析金牛座T型變星光度曲線的型態、振幅與周期,可以估算出低溫斑點所在的緯度、大小與形狀,以及它們如何隨時間改變。以金牛座V410星(V410Tau)為例,以六年五次的光度觀測數據,導出自轉周期為1.8710天,而且其光度變化的外貌與振幅,符合模型所預期的星斑大小、溫度與分布的變化。由周主序星之前期的恆星自轉周期是一個重要的參數,而且只能由光度觀測推得,因此有必要對金牛座T型變星進行長期的光度觀測。
有系統性的研究金牛座T型變星的自轉,約有一百多顆金牛座T型變星的自轉速度被測量過。由於自轉速度小周每秒20公里,反映出大多數的金牛座T型變星質量小周1.25個太陽質量。在主序星之前的恆星中,觀測結果顯示自轉速度隨質量增加而加大,這可能是恆星形成過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