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金洲鄉東北部與伊通縣西葦鎮的椽子溝村,蛤蟆塘、紅偉 村隔河相望;東部與安石鎮的文化村、大黑背山、小黑背山相連;東南部與安石鎮路崗村相連;西部與建安鎮的古棟村、育仁村、向榮村,足民鄉的平嶺村、明德村一山之隔;北與足民鄉的新民村相鄰。
發展建設
金州鄉地處東遼縣東北部,全縣地勢高,氣溫低,無霜期短,是經濟欠發達的偏遠山鄉。近年來,金州鄉關工委按照上級關工委的工作要求,在全鄉深入持久地開展了“講政治、育新人、學科技、奔小康”活動。 發揮鄉、村兩級關工委組織和“十大員”的優勢,通過多種有效途
徑,培養“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會致富”的新型農民,為全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貢獻。
提供書刊、信息入戶,向青年農民傳授科技知識
金州鄉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同時兼任鄉文化科技綜合站站長職務,近年來,在省圖書館的幫助支持下,為該鄉建立了農民科技圖書館。省圖書館投資近萬元,為他們選購了4000冊最新版各類科技書,又購置5000冊其它文學書,加上原來藏書,總量突破1萬冊以上。在縣圖書館的支持下,又自辦了“讀書與致富報”,在市、縣科協、縣園藝特產局、牧業局、林業局、農業局的幫助下提供種植、養殖科技資料5000份以上。同時他們自己還訂閱了《農村天地》、《農村科學實驗》、《今日財富》、《致富信息》等20多種報刊雜誌。金州鄉關工委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和大量科技書刊資源,圍繞青年農民求富、求知的迫切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治愚、治貧、致富活動。一是對18至35歲的青年農民摸底調查。搞清楚有多少上致富項目的、有多少外出打工的、有多少種地餬口一般化的。二是建立青年農民檔案。對上大、小項目的青年專業戶、規模大戶建立檔案。三是分工負責,送書到戶。截至目前送到青年農民手中的科技書刊700冊以上。 四是定期開放圖書館。對離鄉政府較近的青年農民定期開放圖書館。指派鄉關工委“五老”專人負責,利用每周一、周五兩天農民大集不下鄉、不外出的時機,開館讓青年農民上門借書,盡最大限度滿足青年農民特別是有致富項目青年農民的需求。新華村二組青年孫大偉根據科技圖書上學到的知識,於2004年引進比利時灰德兔和獺兔每年出欄220隻,年獲利萬元以上。五是開展了“雙百日”讀書活動。即每年利用一百天讀書,利用一百天實踐。青年農民主要以《科技致富經驗彙編》及各類科技書為主要內容,學生以《中小學生讀本》、《五十年輝煌新世紀暢想》、《走進新世紀》及全鄉青少年普遍學習的《思想道德建設綱要》、《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為讀本,通過讀書實踐活動和典型引路,使廣大青年農民和中小學生增強了求知的欲望。目前全鄉靠讀書致富的青年農民種養大戶在百戶以上。
科學發展
通過科普技術傳播,向青年農民傳授科技知識
近兩年來,金州鄉、村兩級關工委積極參與科普學校的管理和培訓。鄉、村兩級科普學校領導成員都是鄉、村關工委、關愛團及關愛小組成員。他們配合農業技術人員,通過鄉、村12所科普學校每年春冬兩季各辦一期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每期培訓人數在100至150人左右。 每年24期培訓班培訓青年農民達2500多人次。冬季培訓主要在元旦前後,培訓內容主要是“良種化肥的選用”、“吉東系列玉米種播種技術和良種補貼政策”、“一次性優質玉米大豆專用肥的市場走向、真偽識別和科學施用方法”、“優良玉米種包括吉東系列市場狀態”、“冬季育肥牛、羊的飼養新技術”、“種、養等方面的最新信息”等內容。春季培訓的時間一般在正月廿左右,培訓內容主要有“農藥最新施用技術”、“農藥除草劑在高溫的情況下最佳施用方法”、“黃牛快速育肥技術”、“北方大鵝育雛飼養新技術”、“大棚蔬菜種植新技術”、“種草養鵝、牧草養牛飼料配方新技術”等內容。在科技培訓的同時,解答青年農民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並發放各類科技資料。在今年的科技培訓班上,共發放科技圖書資料3000份以上。
藉助傳媒網路辦學,向青年農民傳授科學知識
金州鄉是國家文化部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的基層活動中心,鄉、村兩級關工委、關愛團成員也是基層活動中心成員。去年,文化部贈送金州鄉價值4萬餘元的現代傳媒設備,鄉關工委有效地利用這些傳媒設施進行網上辦學。他們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鄉關工委帶領“十大員”,利用網際網路衛星接收電腦投影設備,向青年農民傳授最新農業科技知識。將150盤實用科技光碟有計畫地選擇青年專業大戶,有針對性地到新正村、崇仁村、新樂村、金州村和金州小街播放,觀眾達400多人。金州村是該鄉育肥牛牧業村,主要播放“速效育肥牛新技術”、“牛病防治新技術”;在崇仁村播放“玉米田間科學管理促早熟新技術”、“玉米螟防治新技術”;在新正村播放“選用葉面肥及施用技術”、“生豬飼養新技術”、“豬病防治技術”。
通過典型示範引導,向青年農民傳授科技知識
金州鄉關工委圍繞黨委的中心工作,堅持配合政府部門培養扶持青年農民科技示範戶,發揮典型的輔助作用,帶動全鄉青年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並儘快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他們首先是對已有項目和新上項目的青年農民進行科技包保,跟蹤服務。全鄉確定22戶,每村2戶,每年關工委領導和“十大員”深入包保對象進行技術服務不少於3次,即春夏秋各1次,幫助解決實際問題1至2個,最終以項目見利、見效為目的。正是在典型的推動下,全鄉湧現出一批養雞、養羊、養鵝、養兔、養鹿的養殖專業戶,培育果園、榛園、蔬菜大棚、食用菌的種植大戶以及加工、運輸、經紀人專業戶。一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新型青年農民已成為全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骨幹力量,在全面實現農村科技致富奔小康的進程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