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秦艽

金川秦艽

金川秦艽,四川省金川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金川秦蕪屬於大葉秦芙,其藥用價值具有祛風濕,退虛熱止痹痛的功能。用於風濕關節疼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日哺潮熱、小兒瘡積發熱等病症。 2009年11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金川秦艽”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四川為秦蕪的主要原產區,分布在阿壩州各縣,主要藥用種類有:麻花秦芙、粗莖秦籠、秦蘇(又名羅卜蘇)、大葉秦蘇 。金川秦艽根部完整,無斷根,蘆下直徑在1.2厘米以上。乾淨無雜質,質堅而脆,龍膽苦苷≥5%,質量等級達3級以上。

金川秦艽 金川秦艽

秦艽是中國重要的傳統中藥之一,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秦艽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名醫別錄》稱“秦艽能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秦艽生飛鳥山谷”,弘景曰:“今出甘松、龍洞、蠶陵,以根作羅紋相交長大黃白者為佳。”蘇頌曰:“今河陝州郡多有之,根土黃色而相糾,長一尺已,粗細不等。枝幹高五六寸…六月中開花紫色,似葛花…每於春秋采根陰乾。”根據本草植物形態記載,中國學者夏光成先生考證後認為秦艽是龍膽科龍膽屬秦艽組植物。

產地環境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自然條件獨特,區域特徵明顯,江河縱橫,地形地貌複雜,氣候多樣,保留了不少世界上其他地方早已絕跡的珍稀動植物資源,也孕育了眾多的傳統地方特色產品,適於金川秦艽的生長發育。

歷史淵源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是秦艽的產區之一,當地秦艽有野生和家種兩種,野生資源隨著不斷深入的採挖,產量逐年遞減。

據1979年資源調查,金川秦艽野生資源蘊藏量藥為25萬千克。

2005年,金川縣成立種質資源圃,開始規模化發展秦艽產業。

2006年,種質資源圃50畝全獲成功,種子發芽率為88.9%。

金川秦艽 金川秦艽

為改良中藥材品種,金川縣秦艽種植技術協會建立了良種繁育基地,並統一為會員提供種苗、種根。組織編寫了《金川秦艽小窩直播法》《金川秦艽病蟲害防治技術》等資料,免費發放給農戶。2018年,金川秦艽仿野生種植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生產情況

2009年,獲保護後金川秦艽商品企業每年新增產值10萬元,種植戶農民人均增收120元,銷售量和總收入比地震前增加200%。

2010年,金川縣人工種植秦艽面積達3100畝。實際收貨360畝,年均畝產605千克,實現總收入693.8萬元。

2012年,金川秦艽商品基地已發展到1萬畝,產量約65噸/年,商品量約60噸/年。

產品榮譽

金川秦艽 金川秦艽

2009年11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金川秦艽”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金川秦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四川省金川縣內俄熱鄉、二嘎里鄉、觀音橋鎮、太陽河鄉、卡拉腳鄉、撒瓦腳鄉、集沐鄉、慶寧鄉、咯爾鄉、沙耳鄉、金川鎮、勒烏鄉、萬林鄉、河西鄉、河東鄉、獨松鄉、馬爾邦鄉、安寧鄉、馬奈鄉、曾達鄉、卡撒鄉等21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植物種源

龍膽科植物,秦艽。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2000米至3500米,pH值7.0至8.0。

(三)栽培管理

金川秦艽 金川秦艽

1.種子選擇及處理技術:選擇無病,健康的植株建立品種資源圃,播種前必須沙藏處理,千粒重0.22克至0.42克。

2.育苗:4月初播種,用種量每公頃13千克至15千克,一年後方可移栽。

3.移植:4月初移栽,用苗量每公頃25至30萬株。

4.施肥:每公頃每年施農家肥>4.5萬千克。

5.越冬管理:一是放冬水防凍(即在入冬前放水1次);二是覆草,蓋草厚度10厘米至15厘米,春季3月除去即可。

6.採收:移栽後五年方可採收,採收時期為每年9至10月。

7.加工:採收後,直接曬乾或陰乾至半乾時堆置成堆,經自然發熱,直至根的內部變成黃白色時,再攤開晾曬直到水分達到要求。

8.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蘆下直徑在0.6厘米以上,斷面為棕紅色或棕黃色,有清香氣味,質堅而脆。蘆下直徑在1.2厘米以上為一等品;蘆下直徑在0.6厘米至1.1厘米為二等品。

2.理化指標:水分含量≤12%,龍膽苦苷≥5%。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金川秦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金川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金川秦艽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