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明朝洪武20年,元朝太尉納哈出,擁眾金山(即勃勃圖山,在今吉林雙遼東北),屢攻遼東,朱元璋命馮勝為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領20萬軍隊北擊。勝至通州,遣哨馬出松亭關,探悉元兵多屯駐慶州,遂令藍玉輕兵往襲。時適大雪,元兵未曾防備,不意明軍突至,連逃走都是不及。平章果來被殺,果來子不蘭奚受擒,納哈出降明,稱“金山之役”。歷史記載
1387年的金山之役,標誌“中國再度統一”。如《簡明中國歷史》明確說:“1387年(洪武二十年),馮勝、傅友德、藍玉諸奉命北上,包圍金山,納哈出勢窮請降,遼東全部平定,中國再度統一”;[11]《中國歷史大事編年》第四卷也說:“自朱元璋起義至納哈出降,前後三十五年,全國方統一。”[12]明軍的“金山之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明通鑑》對此有較詳細的記載:1387年“春,正月癸丑,上以元故將納克楚擁眾數十萬屯金山,數為邊患,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二十萬眾征之。”
二月,“甲申,馮勝等兵至通州,遣邏騎出松亭關,偵知敵騎有屯慶州者,右副將軍藍玉乘大雪帥輕騎襲破之,斬其平章郭勒,擒其子布喇奇,獲人馬而還”;
“三月,辛亥,馮勝等師出松亭關,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駐兵大寧。……馮勝等謀趨金山,留兵五萬守大寧,自率大軍至遼河東,獲納克楚屯卒三百人,馬四百餘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