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祖陵址公園

金太祖陵址公園

金太祖陵址公園,始建於1123年,是為金代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之陵寢。金太祖陵,占地5.1公頃,主要建築有玉帶橋、門殿、陵台(寶頂)、寧神殿及地下宮殿。主要景觀有玉帶橋、門殿、陵台(寶頂)、寧神殿及地下宮殿。

基本信息

簡介

金太祖陵址公園金太祖陵址公園
金太祖陵址公園,俗稱斬將台。1981年1月27日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阿城市南郊2公里,東距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西垣約420米。陵址為完顏阿骨打的初葬地,素有“金源故地第一陵”之稱,因金初在陵址上建有寧神殿,又稱“太祖廟”、“阿骨打廟”。陵冢呈龜背狀的高大土阜,封土高出周圍地面約13米,封土堆底部周長百餘米,占地近千平方米。經1975年和1993年兩次對陵冢進行鑽探,測得陵冢為夯土築就,夯土層為6至10厘米不等,黑黃土相間。地表散布著布紋瓦片、綠釉琉璃瓦、灰色雕磚、柱礎石等,與金上京皇城內宮殿址發現的建築材料相同,為金世宗大定年間修復後的遺物。陵址附近村中,猶存一殘柱礎石,邊長1.13米,厚0.28米,外徑為0.90米,內徑(承柱面)達0.72米,其上突起的圓面磨得十分光滑,為陵地的遺物。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是現存金代最早的皇陵址,作為金源故地第一陵,它對研究金代社會制度、宗廟制度、陵墓結構及民族習慣等方面具有歷史價值。如今阿骨打陵址園已作為旅遊景區對外開放,年接待遊客數千人。

保護範圍

陵區為特別保護區,陵區外10米以內為重點保護區,10至20米為一般保護區

現狀

金太祖陵址公園金太祖陵址公園
金代滅亡後,阿骨打陵逐漸被人們淡忘。直到上個世紀初期,該陵址才引起人們的注意。《吉林通志》中收錄的《滿洲源流考》首次對陵址作了記載,但未作考證。日偽時期,阿城縣長周家璧在所著《阿城縣白城考略》中,首次確認俗稱的斬將台即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當代金史研究者對周家璧的考證和推斷基本認同。
1962年,阿城文物管理所首次對陵址進行了調查,採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根據1993年對陵址所作的物探顯示,在墓的南側二層台上有一石板鋪設的“道”或祭祀台,由於年久被土掩埋,深約1米。墓穴空洞已被人工填實或遷陵時造成破壞性坍塌,未發現棺槨及隨葬器物,只有一些磚、瓦殘塊。
1994年文物部門對陵址進行了保護性的清理勘探工作。在封土東側外圍的一片土坑中清理出一處有大量金代建築構件的文化層,有布紋瓦、筒瓦、板瓦、釉面龍、鳳紋瓦當、奔鹿行龍紋雕磚等,並在太祖陵址東側封土外圍的坍塌土下1.5米處,發現兩根尺寸相同的花崗岩石柱,南北並列,相距15米。石柱呈正方體,邊長0.47米,高2.13米,石柱下有正方形礎座,邊長0.70米,座高0.235米,兩體榫卯結合。
1998年6月,阿城市政府在加強陵址保護的同時,興建了阿骨打陵址園。陵址園以現存陵址為中心,突出南北向軸線,共分前導空間、神道空間、陵墓寧神殿四個部分,可供遊人觀賞的景點有鵲台、乳台、玉帶橋、華表石像、寧神殿陵台和地宮等。寧神殿內設有阿骨打及其六名功臣的神像,地宮內設有阿骨打的棺槨及兵器、馬匹等殉葬品,還有古樸典雅的阿骨打生平壁畫。
為了保護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陵墓,阿城市政府於1999年,在尊重歷史、不破壞原貌的前提下,參考宋代的陵寢,在當地建設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公園。公園占地面積5.1公頃,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以現存陵台遺址為中心,突出南北向軸線,軸線長為300米,左右寬為135米,由南向北,在建築層次上共分為前導空間、神道空間、陵墓寧神殿四個部分。公園本身也處於整個金源文化旅遊區的西南方。金太祖陵公園成為了“龍江第一陵”,目前屬於國家旅遊4A級景區

交通信息

在北秀賓館、哈爾濱火車站、三大動力路乘坐哈爾濱至阿城的客車,在阿城勞動局乘坐開往宮家的車;或在阿城兒童醫院乘坐開往哈師大分院的車;打車10-15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