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圓卷

金圓券是民國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發行的一種貨幣。由1948年8月開始發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個月左右,貶值卻超過二萬倍。金圓券發行的初時,政府以行政手段卻迫民間以黃金、外幣兌換。由於沒有嚴守發行限額,造成的惡性通脹令民間經濟陷入混亂。特別是城市的小資產及中產階級所受經濟損失極巨,令國民黨失去原來最重要支持者的民心,亦是國民黨在內戰中迅速垮台的原因之一。

金圓券是民國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發行的一種貨幣。由1948年8月開始發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個月左右,貶值卻超過二萬倍。金圓券發行的初時,政府以行政手段卻迫民間以黃金、外幣兌換。由於沒有嚴守發行限額,造成的惡性通脹令民間經濟陷入混亂。特別是城市的小資產及中產階級所受經濟損失極巨,令國民黨失去原來最重要支持者的民心,亦是國民黨在內戰中迅速垮台的原因之一。

目錄

1 發行背景
2 發行經過
3 崩潰
4 影響
5 金圓券與台灣
發行背景
發行金圓券的原先目的是取代原來流通的法幣。法幣在1935年起由國民政府發行。抗戰期間,由於財政支出增加,法幣大量發行。到了戰後國民黨為支付與共產黨作戰的軍費,法幣的發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戰勝利時的5兆569億元快速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三年間增加超過一千倍。在政府庫存黃金、外幣都沒有實質增加的情況下,造成了民間的惡性通貨膨脹。更曾經有造紙廠以低面額的法幣作為造紙的原料獲利。宋子文為行政院長時,試圖以金融政策穩定法幣,拋售庫存黃金購回法幣。但因為法幣發行量仍在增加而沒有成果。1948年5月行憲選舉後,由翁文灝出任行政院長,王雲五被任為財政部長,開始籌劃貨幣改革。
發行經過
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召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由翁文灝、王雲五提出的貨幣改革方案。當晚即由蔣介石以總統名義發布“財政經濟緊急令”,作出全國廣播,並公布“金圓券發行法”,主要內容為:
金圓券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厘米,由中央銀行發行,發行總額定為20億元
金圓券一元折法幣300萬元,東北流通劵三十萬元
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白銀、外匯。凡私人持有者,限於9月30日前收兌成金圓券,違者沒收。
全國物價凍結在8月19日水平
與此同時蔣介石派出經濟督導員到各大城市監督金圓券的發行。當中上海作為全國金融中樞,由蔣經國為副督導,實際掌握上海的經濟情況。
金圓券的發行初期,在沒收法令的威脅下,大部分的城市小資產階級民眾皆服從政令,將積蓄之金銀外幣兌換成金圓券。與此同時,國民黨政府試圖凍結物價,以法令強迫商人以8月19日以前的物價供應貨物,禁止抬價或囤積。而資本家在政府的壓下,雖然不願,亦被迫將將部分資產兌成金圓券。在上海,蔣經國將部分不從政令的資本家收押入獄以至槍斃,以作殺一警百。而杜月笙之子杜維屏亦因囤積罪入獄。蔣經國在上海嚴厲“打老虎”,曾稍為得到人民對金圓券的信心。
崩潰
以行政手段強迫凍結物價,造成的結果是市場上有價無市。商人面對虧本的買賣,想盡方法保有貨物,等待機會再圖出售,市場上交易大覆減少,僅有的交易大都轉往黑市進行。蔣經國在上海打老虎,後來亦遇上阻力。蔣經國查封的其中一家公司為孔祥熙之子孔令侃所有。蔣經國因宋美齡之壓而被迫放人,其本人亦因此事而辭職求去。物價管制最終失敗,在11月1日全面撤銷。翁內閣亦在11月3日總辭。
金圓券的最致命決點是發行限額沒有得到嚴守。國民黨政府在1948年戰時的赤字,每月達數億元至數十億元,主要以發行鈔票填補。而國民黨曾希望得到的美國貸款援助卻從來沒有落實。金圓券發行一個月後,至9月底已發至12億元。至11月9日,增至19億元,接近初訂上限之數。11月11日,行政院修定金圓券發行法,取消金圓券發行限額,準許人民持有外幣。但兌換額由原來1美金兌4金圓券立即貶值五倍,降至1美金兌20金圓券。
自此金圓券價值江河日下,一瀉千里。當1948年底開始準許以金圓券兌換金銀外幣時,全國各地立即出現數以十萬計搶兌人潮。至1948年12月底,金圓券發行量增至81億元。至1949年4月時增至5萬億;至6月更增至130萬億;比十個月前初發行時增加二十四萬倍。金圓券鈔票面額不斷升高,最終出面值一百萬元的大鈔,但仍不足交易所需。至1949年5月,一石大米的價格要4億多金圓券。各式買賣經常要以大捆鈔票進行。由於貶值太快,物價早晚都已經不同。市民及商人為避免損失,不欲持有鈔票。交易後或發薪後得金圓券,即儘快將其換成外幣或實物;或乾脆拒收金圓券。
1949年4、5月,南京、上海相繼被共軍攻占,共產黨在6月起宣布停止金圓券流通。國民政府遷廣州後,曾續發金圓券,但其價值已接近廢紙。至7月3日,廣州政府宣布停發金圓券,改以銀圓券最代。結束了金圓券的歷史。
影響
金圓券的快速貶值及造成的惡性通脹,源自政府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國民黨政府無視於財力的限制,繼續維持戰事。政府赤字以印鈔票支付,造成急劇的通脹。政府既不能自控通貨的發行,只試圖以違反市場規律的行政命令去維持物價和幣值,最終引致金融混亂,市場崩潰。受金圓券風暴影響最大的,是城市內的小資產階級。他們沒有大資本家的財力和資源去保護自己僅有的財產,亦不如鄉間農民或無產階級的無產可貶;在金圓券發行初期或被迫、或出於信任政府,將累積所得的財產換成金圓券。在惡性通脹中所承受的損失最大,部分人因而變成一無所有。國民黨政府雖然因金圓券發行,搜得民間的數億美元金銀外匯;卻失去了國內本來最應傾向他們的階層:城市人民的信任與支持。1948年中,國民黨在軍事上已在節節失利。金圓券風暴令國民黨在半壁江山內僅餘的民心、士氣亦喪失殆盡。是造成整個政權迅速崩潰的原因之一。
金圓券與台灣
當時台灣省政府奉命依金圓券發行準備移交保管辦法,將台糖公司總資產美金1億2千萬元,劃撥4,300萬元,將台灣造紙總資產美金2,500萬元,劃撥800萬元,使台灣進一步被捲入中國大陸惡化的經濟情勢中。而當時金圓券一元兌換台幣1,835元亦明顯高估,中國大陸流入台灣套匯的活動,使台灣面臨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壓力,經濟情況更趨惡化。

相關條目

張大方

謝冬青

閔應驊

楊金民

郭衛鋒

申煜湘

魯春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