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元·趙良仁(以德)衍義,清·周揚俊(禹載)補註。
成書背景
趙氏註解張仲景《金匱要略》為《金匱方論衍義》,周氏於《金匱》諸家註疏中最為推崇趙注,認為“獨趙以德先生《衍義》理明學博,意周慮審,本軒岐諸論相為映照,合體用應變互為參酌,庶幾大道之明也。”因《衍義》未有梓本,且抄本流傳甚少,又多遺編缺注,故周氏為其補缺加注。周氏注釋的學術指導思想,誠如他在自序中所說:“事不師古,其法不立;師古而不師聖人,其理不精。”此論體現了周氏尊古崇聖的傾向。
流傳版本
現存版本十餘種,最早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白鹿山房刻本(二十二卷),後有同治二年(1863)經義齋刻本(附補方一卷、《十藥神書》一卷)等,並收入《中國醫學大成》。195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作者簡介
趙良仁(約1330~約1396)元末明初醫家。字以德,號雲居。浦江(今屬浙江)人。幼習儒,約至正二年(1342年)後從朱震亨習醫,遵囑先研讀《內經》、《本草》、《脈經》等三年,又與其師質疑問難,深明醫理,然後臨症視藥,切脈處方。至正十三年去吳中,從官憲司。又再從朱震亨問難二年,得明太極陰陽消長之理,窺醫學奧秘,名動浙中。至正十七年遷居長洲(今江蘇蘇州),治療多驗,曾愈腸外膜原之間結癰及肺癰胸間潰一竅等頑症。因見朱震亨門人所錄《語錄》、《藥要》欠精詳,乃設為問答,附以己見,撰《丹溪藥要或問》(1384年)。又著《金匱方衍義》三卷(1368年),為《金匱要略》早期注釋本,推闡精詳,或可與成無己《傷寒論注》相抗衡。清代周揚俊補註其書,更名《金匱玉函經二注》。另有《醫學宗旨》,今佚。子友同,授御醫。
周揚俊,清代醫家。字禹載,蘇州府(治今江蘇蘇州)人。少攻舉子業,年近四十時改習醫,鑽研仲景之學十餘年。康熙十年(1671年)至京師,有醫名。撰《溫熱暑疫全書》四卷(1679年),依次論溫、熱、暑、疫諸病,選輯《傷寒論》、《溫疫論》原文,詳加闡釋。嘗謂“事不師古,其法不立;師古而不師聖人,其理不精”,故尤潛心於闡發張仲景及前賢精論。康熙十六年取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喻嘉言《尚論篇》,附以己見,編成《傷寒論三注》十六卷。又補註元代趙以德《金匱方論衍義》而成《金匱玉函經二注》二十二卷(1687年)。其治血證,視病傷何髒,脈傷何部,時值何季而治療不同,故每奏效。推崇《十藥神書》,康熙二十六年予以加注刊行。
書評、序言
葉序
自來學醫者,多講求傷寒,而雜病則略之。蓋傷寒分經論證,蹊徑瞭然,非若雜病之門類繁賾,博綜為難也。不思仲景氏祖經方而集其大成,《傷寒論》中一百十三方,皆自雜病方中檢入,故無不可以治雜病。其專治雜病之方,則惟《金匱要略》一書。神而明之,足以推闡無餘。顧《傷寒論》,自成無己、韓袛和、龐安時以來,注釋論辨,代不乏人。厥後吾吳周君禹載,匯為三注,學人益有所鑽仰尚已。《金匱》有國朝徐彬論注,雖雲明顯,要未若宋趙以德之明且詳也。乃周禹載又為之補其未備,暢其欲言,名曰《補註》,合《衍義》而成書,為《金匱玉函經二注》。嘉惠後學可謂仲聖之功臣。惜其書風行未廣,原版旋毀於火,致使學人不能家置一編,良足慨矣。今春余友春泉,見余案頭《葉氏醫案存真》,及馬元儀方案,慫恿付梓,因論及此,為嘆息者久之。訪購抄本,苦多魯魚之訛。復為遍求初印原本,相與昕夕校讎,醵資重刊,公諸當世,醫林不朽之業也,功豈在周氏下哉。既已藥觀厥成,而積思頓釋,故志其簡端如此。
道光十二年壬辰仲冬既望長洲葉萬青
陳序
漢張仲景醫理最精。以傷寒一門,為病中最要,既為《傷寒論》以明治法,復為《金匱玉函經》以為治雜症之矩 。岐伯、秦越人後一人而已。後之注者,以宋趙君以德《衍義》為最精,國朝周揚俊又為之補註於本書,益加融貫。仲景之書,如四子六經;而兩君之注,則高密之訓詁、紫陽之集義也。康熙二十六年,楚撫丁思孔,梓於楚南,迄今百四十餘年,世鮮傳本。吳門李君清俊,名醫也,於古人載籍,無所不窺,治症神效。即得此本,思以公諸當世,因為重付諸剞劂。余之識君也,在嘉慶丙子。適病後左足短二寸,不能著地,君治之兩月而痊,至今將二十年,步履如少壯。道光戊子,余扶病重至漢上,邀君同行。君為人施診,應手立愈;為余製藥施人,亦皆靈驗。漢上人至今稱之。蓋君之造詣淵微,立心誠篤所致。今刊此書。猶前志也。昔余弟鴻慶,亦深於醫,與君最契。重刊《傷寒活人書》,未竟而殂。君議為竟之,俾與此書並行於朋友之際,所云篤矣。余素不習醫,近以學道,從事三尼。醫世功訣,讀金碧龍虎靈寶畢法諸書,稍知養生之理。因兼讀《素問》《難經》《傷寒論》及是書以相印證,知醫家之要,盡此四書之中。君嘗謂是書醫可通仙,並謂余因學仙而通醫理。余謂醫與仙皆非余所及,其理則固能言之矣。趙君不著里籍,《金匱要略》又雲明人,君因欲去序中宋字。余謂舊本不宜輕改,且其文筆醇濃,語多非近儒明人所及。樸學之士,潛德隱曜,不必以史乘失載為疑也。若夫道家之書,如《心印經》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胎息經》云: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南華經》云: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神將守形,乃可以長生。《黃庭經》云:寸田尺宅可治生,閉子精門可長活。皆身心性命之圭旨,苟能守而行之,風濕寒暑,皆不能侵,留形住世不難,又何雜病之足慮乎?以質李君,知余言之不誣也。
道光癸巳八月錢塘陳文述序於吳門妙香天室
自序
嘗思事不師古,其法不立;師古而不師聖人,其理不精。聖人每於禮樂教養之外,凡可以愛護施民者,無所不至,視人疾痛,如在乃身。故仲景既著《傷寒論》垂萬世法,而復出其心思,著《金匱玉函經》為雜證矩范。使天下後世有志此者,於此啟悟,以拯濟斯人。固聖人無已之心,不易之學也。後之學人,若東垣之脾胃、河間之溫熱、丹溪之濕熱、王安道之統論、易思蘭之發明、薛立齋之虛弱,莫不各擅其長,要皆得力於此。今之學人,能稱述諸家,而不知朔流窮源,上稽聖訓,積數十年之敏悟,為百尺竿頭之進步,終為淺寡而已矣。然則《要略》為雜病方圓之至也,為方不多,立論殊少。其間推測病由,如六淫之氣、七情之感、腑臟之傷,及湯丸之補泄、氣味之緩急,罔不畢備。有志之士,苟得其二三,已足名世。及觀從來注釋諸家,未能久讀其書,豈能心知其意,又何從闡發其理。邇者程公雲來、徐公忠可,各有疏注行世,已足發揮底蘊,表彰絕業。獨趙以德先生《衍義》,理明學博,意周慮審。本軒岐諸論,相為映照;合體用應變,互為參酌,庶幾大道之明也。惜乎未有梓本,讀者甚少,更有遺編,注遞頗缺。余購之二十餘載,未得全璧,因不揣疏陋,擬為補註。又大半采嘉言之議,融會成之,而續貂之誚,知不免也。倘海內君子,有志以斯道自任者,如《脈訣》《藥性賦》《回春》《入門》等書,決不可讀,幸勉力於聖論,無自安於苟且。
康熙二十六年秋月吳門周揚俊識於星沙寓中
章節目錄
卷一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卷二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卷三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卷四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卷五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卷六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卷七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卷八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卷九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卷十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卷十一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卷十二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卷十三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卷十四 水氣病脈證第十四
卷十五 黃膽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卷十六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第十六
卷十七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第十七
卷十八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卷十九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第十九
卷二十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卷二十一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補方
內容簡介
本書初刻時,自“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至“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卷目依舊。原“雜療方”、“禽獸魚蟲禁忌”、“果實菜谷禁忌”三篇,因有方無論而刪略。後於重刊本中附入補方及《十藥神書》各一卷。本書目錄,於卷目之下列有方名,如“痙濕暍第二卷栝蔞桂枝湯、葛根湯、大承氣湯、麻黃加術湯”;又於正文卷目下註明論、方及脈證之數,如“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論十三首 方一首 脈證二條”。趙氏《衍義》多以《內經》理論注釋仲景條文,並屢與《傷寒論》本文或注文互參。周氏則對《衍義》註解不詳者加以“補註”,中引《內經》及喻昌之論,且多發揮。如卷六至卷十一注釋中“衍義”缺如,悉為“補註”之文。補方一卷凡二十一首,苦參湯(龐安時方)、桂枝湯、小承氣湯及附子湯四方,乃本書所缺;天雄散、《千金翼方》炙甘草湯、《肘後》獺肝散等十六方為趙氏所刪,因皆補入。另《金匱》苦參湯與龐安時方有異,乃附補並存。《十藥神書》十方為周氏所推崇,其後著以方論。
影響評價
本書刊行後使《金匱方論衍義》廣傳於世。丁思孔謂“周子之補註洞若觀火,燭人心目。世之業是業者不慮入室無門”。《儀顧堂文集》稱本書“於仲景立論制方,推闡詳晰,具有精義,可與成無己《傷寒論注》相抗衡”為研究金匱的重要注釋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