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計畫

金剛計畫於1955年2月8日開始進行,由美國軍方和中華民國國軍合力進行一項軍事計畫。

緣由

1950年代初期,兩岸隔著台灣海峽對峙,此時國民政府除領有台、澎、金、馬外,還有浙江省外海沿岸島嶼,如上大陳島下大陳島、南麂列島、一江山島、披山島和漁山列島。“金剛計畫”發生的原因是因為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以優勢武力取得“一江山島戰役”的勝利,大陳等島面臨嚴重威脅,解放軍“解放”的威脅與日俱增。

美國眼看國民政府無法固守,為避免外島淪陷對自由世界產生士氣上的影響,便向國民政府提出大陳撤退的建議,國民政府盱衡局勢,改變死守大陳的想法,進行大陳撤退的準備,並將撤退行動命名為“金剛計畫”。

計畫內容

“金剛計畫”內容主要是撤退上下大陳、披山、漁山島,將島上的軍民物資等全面撤離。由於這個計畫包含二個體系,所以權責的分配是很重要的,美國和國軍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
(一)美第七艦隊海空部隊,負責掩護包括漁山、上下大陳及披山島上部隊,以及軍品之轉進。
(二)美海軍以艦船協同實施該地區之掃雷作業。
(三)美海軍航空部隊在本作戰行動中,以上大陳屏風山東北角為中心,實施五十浬半徑內之空中警衛掩護。
(四)美軍擔任北緯二十七度以北之海空支援與掩護行動。北緯二十七度以南之空中掩護,則由國軍空軍擔任。
(五)美方所提供運輸船團,只負責上下大陳國軍美械部隊(第四十六師)之撤運。
(六)漁山及披山陸上部隊之撤運對象與地區之不同,而將原先之“金剛計畫”,演繹成金剛A、B、C計畫,以資區別,便於實施。
由於金剛計畫是包含上下大陳島和披山島、漁山島,運送的包括島上的軍隊(正規軍46師與反共救國軍)和居民,所以整個計畫分為A、B、C三種:
計畫名稱  實行日期  實行地區 撤運標的 負責單位  備註
--------------------------------------------------------------------------------
金剛A計畫 二月八日  上下大陳島  國軍正規師 美國為主,國軍為輔
金剛C計畫 二月八日  上下大陳島  軍眷、民眾 美國為主,國軍為輔  A和C合併實施
金剛B-1計畫  二月九日  漁山島   全體軍民  國軍  B計畫原為“大道計畫”,美國協同防衛
金剛B-2計畫  二月九日  披山島   全體軍民  國軍 同上
由此可知美軍是此次計畫之主力,海空的防衛幾乎是由美國所主導,尤其是空中防衛部份,美軍原本只負責大陳一帶的空防,經過協調後,範圍幾乎含蓋大陳地區(包含漁山島與披山島)的領空,使國軍在進行金剛B計畫沒有後顧之憂,順利完成漁山和披山的撤退。

實施過程

撤退前曾告知居民,自己選擇要離開或留下,要到台灣者每人發給五日份糧食(內含三日份乾糧),少數不願離開者,則各發一個月糧食。1955年2月8日上午9時開始實施金剛計畫,為便於管制與供應,大陳專員公署將居民以村為單位,編成一個大隊,每大隊有三中隊,每中隊有三分隊,隊設隊旗、人名佩條,以資識別。

載運路線則有上大陳四個灘頭、下大陳三個灘頭 ,居民經分隊後到各個規定灘頭集中等候上船。居民的運送原本分二日進行,但八日運送過程非常順利,所以臨時決定當天將居民全部運送,當日傍晚即載運完畢,其他軍需物資及部隊則遲幾日完成。

影響

金剛計畫的實施有其時代背景,不能從單純的撤退計畫來觀察,自大陳島撤退後,台海危機的緊張稍微解除,對整個局勢有一定的影響。國民政府的兵力與資源則更加集中,在國防上算小有幫助。最重要的是美國曾口頭答應協防金門與馬祖,並給予台灣更多的幫助。

大陳地區的居民不論是被迫還是自願離開故鄉,但對國民政府來講,犧牲幾個小島換取更大的利益,則是一項重要的政治考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