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皇陵

金代皇陵坐落於中都(今北京)西南大房山中。海陵王金廢帝完顏亮遷都後,輒選定大房山雲峰山為址建設皇陵。

金代皇陵坐落於中都(今北京)西南大房山中。海陵王金廢帝完顏亮遷都後,輒選定大房山雲峰山為址建設皇陵。

雲峰山俗稱墳山,以其峰巒迭嶂,九道山脊奔騰而下,故又稱九龍山。素有“幽燕奧堂”之美譽。其地山顛草木蔥蘢,雲霧繚繞。隘口泉水淙淙,川流不息。金代皇陵依雲峰山南麓而建,綿亘百餘里,規模宏大,布局集中。是北京範圍內現存最早的帝王陵墓群。

歷史沿革

金代享國百餘年,其皇陵在金元鼎革之際曾有所損毀。明人儲巏有《大房山金源諸陵》詩云:“長白山高朔漠連,金源風致故依然。千秋魂魄猶思沛,萬里丘陵卻到燕。感事重翻江統疏,傷心莫問靖康年。幽蘭一盡雄圖歇,汝水悠悠入墓田”。

轉入明末人為破壞尤甚。因後金與朱明朝廷為敵,當後金軍隊連戰連捷,明朝眼見著遼陽陷落竟無計可施時,朝廷惑於方士堪輿之說,以後金崛起於渤海,疑與完顏金國“氣脈相承”之故。遂從天啟二年開始,將金代皇陵殘存的地面建築拆毀,意在斬斷女真人之龍脈。又在其上結關帝廟,寄期望於這位曾經擁戴明成祖,並在“靖難之役”中有所襄助的武聖人能用其神威震懾住金代皇陵中的亡魂,使他們無法再去陰助後金軍。把國運的盛衰、黎民百姓的安危甚至王朝的興替全繫於鬼神之事,也屬滑稽可笑。昔日皇陵遂成為一片荒冢,僅有遺蹟,風光不再。

時至康熙初年,同樣鑒於歷史淵源,滿清朝廷以“知(金)太祖、世宗二帝陵在茲,追念鴻烈”故,命有司“修其頹殿,俾規制如初”。據《欽定大清會典》載,金太祖陵地面寬平,重建享殿,築圍牆,立正門,凡祭台甬道坍圮處,如式修整。金世宗陵的享殿、祭台、甬道、繚垣也均行增修。乾隆年間又進行過修復,自此置專戶守陵,春秋至祭,直至民國罷金代皇陵祭祀止。此後又遭破壞,面目全非。時至今日,其地面建築幾已無存。僅可知金太祖睿陵的封土為三合土夯築,殘高5米,周長三十餘米。封土南面有享殿遺址,殿基深12.2米,寬16米,柱礎16塊,直徑0.30米,陵牆已荒圮。金世宗興陵結構與之相類似,規模略小。自從1986年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就對金代皇陵進行勘測和考古調查,已找到金睿宗完顏宗輔(宗堯)景陵的具體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