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珠溝龍堂洞

洞在野珠村中部北東側,名曰“龍堂洞”,洞口高4米,內高10米,寬30米,深20餘米,據載洞內南北各有一小洞,深約數里,或雲北洞連通榆郡溝青龍洞。 明嘉靖間,行僧號嬾雲者移建龍王堂於岩外,又砌石台,拓基三丈許,上建禪室,穿廊出檻,間以蒼松翠柏,足擅一鄉之勝。 龍堂洞內舊有明代木雕像5尊,大者2尊,高1米餘;小者3尊,高0.6米,彩繪剝落,面目不清。

野珠溝龍堂洞位於交城縣水峪貫鎮野珠溝野珠村北4公里,區內海拔在1032米至1660米之間,地理座標:北緯36°36′— 37°37′,東經110°58′—111°53′,土壤性質為粗骨性褐土,植被主要為油松、側柏。古代,因野豬出沒,故名野豬溝,新中國成立後定為野珠溝;又因有野珠西溝而名為野珠東溝。洞在野珠村中部北東側,名曰“龍堂洞”,洞口高4米,內高10米,寬30米,深20餘米,據載洞內南北各有一小洞,深約數里,或雲北洞連通榆郡溝青龍洞。清光緒八年版(1882)《交城縣誌》記:“龍堂岩,在縣西北七十里水北都,又名臥雲庵,岩高三丈,深五尺四,羅石瓣隱起如雲,中有一石俯首下垂,宛若游龍故名,岩內南北各有洞,深不可測,有水流出,匯為水池,水滴岩下,成寒起石,遇雷發,先一日洞中輒作聲,歷試不爽。明嘉靖間,行僧號嬾雲者移建龍王堂於岩外,又砌石台,拓基三丈許,上建禪室,穿廊出檻,間以蒼松翠柏,足擅一鄉之勝。”
洞內初建有龍王堂、祀龍神。明正德初年(1506)曹洞宗僧人證材、證杭、證枌創臥雲庵於此,到嘉靖年,僧嬾雲者移龍王堂於洞外,並擴建庵院。明末,院內長駐僧人73人,收藏經書數百卷,道場所用法器一應俱全。知縣薛國柱曾為其庵親撰碑文。清初,庵屬山林遍布西冶川。清代中期因水源缺乏等原因而毀棄。
現遺址約2400餘平方米,保存完整的僅有龍堂崖下庵牆,牆用雕鑿整齊之長石疊砌,高達10數米,十分壯觀。庵內舊分前、後兩院,前院房屋已成瓦礫,面積約400平方米;後院西側建有東廂房4間,依南石岩建有磚拱窯洞6眼,面積約2000平方米;院西有喬林,中有明代墓塔3座,兩座已傾圯。龍堂洞內舊有明代木雕像5尊,大者2尊,高1米餘;小者3尊,高0.6米,彩繪剝落,面目不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