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桑蠶
拉丁學名:Bombyx mandarina Leech
綱:昆蟲綱目:鱗翅目
科:蠶蛾科
又名桑野蠶蛾、野蠶、桑野蠶、桑蠶等,分布全國南北20餘個省、市、自治區。幼蟲食葉為害扶桑、桑、柞、榕、柘木,構樹等。被害葉片輕則成缺刻,重則葉片、嫩梢吃光,影響林木的生長。近年來,在許多主要蠶區很難發現野桑蠶的為害。
形態特徵
成蟲雌體長15.5~24毫米,雄體長12~18毫米,翅展35~46毫米,雄蛾小。全體灰褐色。觸角暗褐色羽毛狀。前翅上具有深褐色斑紋,外緣頂角下方向內凹,翅面具褐色,橫帶2條,2帶間具深褐色新月形紋。後翅棕褐色。
卵扁平橢圓形,長1.2毫米,橫經1毫米,初產淡黃色,後變橙黃色,紅褐色,孵前為黑褐色。非滯育卵青灰色。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40~65毫米,寬約5毫米,體棕紅色或棕褐色。頭小,胸部2、3節特膨大,表面凹凸不平,色澤不一,有黑褐色、棕紅色等,第2胸節背面有1對黑紋,四周紅色,第3胸節背有2個深褐色圓紋。第2腹節背面具紅褐色馬蹄形紋2個,第5腹節背面有淺色圓點2個,呈突起狀,第8腹節上有1尾角,基部突粗,尾角棕紅色,向後平彎。腹背上有散生黑斑。
蛹長12~23毫米,寬5~6毫米,橢圓形,初蛹棕紅色,後變深褐色。末代黑色。腹節凹凸不平, 腹部下端呈三角形,翅中部深凹。前足、觸角、翅芽高於體面,呈突起狀。
繭長20~28毫米,寬8~12毫米,絲質,外疏內實,韌性強,有黃色、黃綠色、淡黃色、黃色隱顯紅色。
生活史及習性
以卵在寄主枝幹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卵開始孵化,幼蟲期分別在4月下旬至5月底,6月、8月和9月中旬~10月底。有明顯世代重疊現象。末代成蟲羽化後產卵越冬。
成蟲多見在白天羽化,不久即交尾產卵,卵產在寄主枝條或樹幹上,成堆狀,3、5粒1堆或數十粒成堆,排列不整齊。每雌產卵110~230粒。卵孵在上午11時和午後3時。卵歷期8~10天。成蟲壽命2~20天,雄成蟲短。越冬卵200餘天。初孵幼蟲有群集性,聚集為害梢部嫩葉,3齡後分散。第1代幼蟲期25天左右,第2、3代12天左右。老熟幼蟲在葉背或兩葉間,葉柄基部,枝條分杈處吐絲結繭化蛹。第1代蛹期22天,第2代12天,第3代14天,第4代15天。
桑蠶的天敵較多,有野蠶黑卵蜂、野蠶黑疣蜂、廣大腿蜂等。
防治方法
①在成蟲產卵盛期後,注意摘除枝條上的卵塊,並結合整枝,去除枝桿的越冬卵,壓低蟲口基數。同時注意各代的低齡幼蟲群集期,人工捕殺,並在結繭期施行人工摘除。
②確實必要藥劑防治時,在低齡幼蟲期,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樂斯本)乳油1300倍液噴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