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12m。樹皮灰綠色或灰黑色,常開裂。小枝暗綠色,被淡黃褐色平伏柔毛,具明顯的圓點狀皮孔。單葉互生;葉柄長5-7cm;托葉痕幾達葉柄頂端。葉革質,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7-32cm,寬10-17cm,先端圓鈍,稀微凹,基部寬圓形,有時微心形,上面初被捲曲長毛,下面幼時密被長絨毛,後僅脈上有毛,側脈11-16對,網脈較密。花單生,大而芳香,乳白色,直徑15-20cm;花被通常9,外輪3片,淡綠色,向外反卷,內兩輪倒卵狀匙形;雄蕊多數、長1.8-2.5cm,藥隔伸出成三角狀短尖;雌蕊群卵圓形,長10-15cm。小蓇葖果窄橢圓形,先端有喙外彎。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0-2800m的闊葉林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主要價值
【拼音】 Yě Hòu Pò
【別名】土厚朴
【來源】藥材基源:為木蘭科植物山玉蘭的樹皮。
【性味】苦;辛;性溫
【功能主治】溫中理氣;消食健胃。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嘔吐;腹脹腹痛;腹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
【附方】優曇花,又作優曇缽花,或省作曇花。源自梵語udumbara,音譯亦作優曇、優曇缽、優曇缽羅、烏曇跋羅,意為瑞應。udumbara本是佛教傳說中的一種花,據云金輪轉世時才出現,霎時即凋謝。山玉蘭以其花一開即斂,故以優曇稱之。參見本條“集解”項。
【性狀】性狀鑑別 樹皮呈捲筒狀,較薄。外表面灰褐色,具縱裂溝,散生橫長條形或圓形鼓釘狀皮孔。內表面黃白色至淡棕色,無油性。折斷面纖維性,無白色晶粒。氣微,味淡。
顯微鑑別 樹皮橫切面:木栓層大部脫落,栓內層石細胞橫向間斷排列。皮層較厚,石細胞成群散在;油細胞較少。韌皮部寬廣,纖維束較不規則的橫向相間排列,嵌有石細胞群;射線前端漏斗狀,並散有油細胞。
【各家論述】《植物名實圖考》:"優曇花......按《滇志》所紀,大率相同;或有謂花開七瓣者。撫衙東偏有一樹,百餘年物也,枝葉皆類辛夷花,只六瓣,似玉蘭而有黃蕊;外有苞,與花俱放如瓣三,色綠,人皆呼波羅花。考《白香山集》,木蓮生巴峽山谷,花如蓮,色香艷膩皆同,獨房蕊異。四月始開,二十日即謝,不結實。其形狀、氣候皆相類,此豈即木蓮耶?滇近西藏,花果名多西方語,紀載從而飾之,遂近誇誕。許纘曾《東還紀程》謂優曇和山姿羅皆一物,而雲花葉無異載乘。今此花只及一歲之半,半園圃分植,輒生鄉間,摘葉以為雨笠,非復靈光巋存,豈曇花終非可移,而姑以木蓮冒之耶?抑此花本六瓣,閏月增一為七,而《紀乘》誤耶?否則和山等同為一種,以肥瘠、靈俗而有千層、單瓣耶?又滇花瓣數,一樹之上,多寡常殊;應月之瓣,或偶值之耶?余以所見繪之圖,而錄《東還紀程》於後以備考,其餘耳食之談,皆不具。《東還紀程》:大理府山為靈鷲,水為西洱。靈鷲之旁為和山,樹生和山之麓。高六七丈,其乾似桂,其花白,每花十二瓣,遇閏則多一瓣。佛日盛開,異香芬馥,非凡臭味。中出一蕊如稗穗,俗以為仙人遺種。主僧惡人剝啄,佯置火樹下成灰燼。《雲南府志》:優曇花在城中土主廟內,高二十丈,枝葉扶茂。每歲四月,花開如蓮,有十二瓣,閏歲則多一瓣,亦名姿羅樹。昔蒙氏樂誠魁時,有神僧菩提巴波自天竺至,以所攜念珠分其一,手植之,久沒兵燹中。謝肇淛《滇略》:安寧過泉西岸有寺,曰曹溪,其中有曇花樹一株,相傳自西域來者。綠葉白花,移櫱他種,終不復活。余謂安寧之優曇,大理之和山,土主廟之婆羅,其花同,其色同,其枝幹亦同,特異地而異名耳。壬子夏,曇花盛開,州守馳使折一枝以贈,其花、葉、枝、乾,合之載乘,果無異也。太守乃采柔條,偏插放大樹之旁。三月後報曰一枝已萌櫱矣。余喜甚,乃移置盆盎,碧葉爛然,一根五乾,土人驚詡以為奇瑞。又《雲南通志》稿載郎中阮福《木蓮花說》,與鄙見合。惟雲南督署舊有紅優曇,說中以為皆是白花,余訪之信。偶買花擔上折枝,得紫苞者,疑為紅花也。及苞訴則綠白瓣,無少異。豈制府中之殷紅者亦此類耶?李時珍以木蓮初作紫苞,似辛夷,尤相吻合;而又以真木蘭即此。然則虬乾婆姿者,其即征帆送遠之花身耶?阮說尚未之及。昔人有謂木蘭與桂為一種者。此樹葉、皮味皆辛,微似桂。"
【摘錄】《中華本草》
《植物名實圖考》載有優曇花,云:"優曇花生雲南,大樹蒼鬱,乾如木犀,葉似枇杷,光澤無毛,附乾四面錯生。春花開如蓮,有十二瓣......色白,亦有紅者,一開即斂。"並附圖。上述形態花白者,與當今野厚朴的原植物山玉蘭相似,所述紅花者,非本種。雲南一些地區將山玉蘭的樹皮在當地作土厚朴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