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介紹
宋開寶六年十一月,分汝陰縣北5個鄉為萬壽縣,治百尺鎮(今安徽太和縣原牆鎮)。縣以萬壽鄉為名,鄉以位今太和縣城北的25公里的萬壽山為名。宣和元年(1119年),改萬壽縣為泰和縣,改治今太和縣城關鎮西北舊縣鎮,
一,萬壽縣約建於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萬壽縣的區域包括今貴州甕安縣、餘慶縣之間的地區。治今甕安縣銀盞鄉大房村古城遺址,為晉、南朝牂柯郡郡城。隋改名飛練。為牂州治。不久因戰亂廢縣。
二,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江津縣而設萬春縣(在今重慶永川區朱沱鎮漢東城遺址),武德五年(622)更名萬壽縣(管轄半徑達到今璧山縣境)。北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撤縣併入江津縣。
考古發現
2.1 主幹道
其中一條由巨石砌成站在農田裡的漢東城遺址發掘現場巨大探方前,一條筆直寬闊的道路出現在眼前:近3米寬的道路,用一塊塊厚達10厘米的巨石均勻平整砌成,道路的路基由黃色黏土與鵝卵石築成。“這是這座古城的城市主幹道之一,它一頭通向城市中央,一頭筆直地向長江延伸著。”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代玉彪說,古城裡的一座座民居就臨近道路而建。這座在唐宋時期名為萬壽縣的古城池風貌,清晰地展現出:占地約40萬平方米的萬壽縣,東臨長江,西倚對面山,地勢呈東高西低的坡狀,南北地勢平整。這座巨大的城池裡,不僅有平整的道路、精心搭建的城牆、密密麻麻的民居、交錯延伸的排水系統,還分布著墓葬、陶窯等設施,可以說,這是一座功能齊備的古城池。
2.2 民居
兩室一廳挨著主幹道作為一座城池重要組成部分的民居遺址,在此次考古發掘中,也相繼出土。指著探方里道路兩旁一個個規整的長方形格子,它們並不是考古隊員人為劃分的,而是數百年前唐宋民居的地基所在地,房屋的柱洞遺蹟、用於排水的排水溝、民居牆體的基座,都被完整保留了下來。這個鄰主幹道而建的民居共有兩室一廳,從房屋的石牆基推斷,整間民居的面積有近60平方米,用加工規整的石條砌築而成,房址為雙開間,進深8米,被隔牆劃分為了3個房間。房屋的後部和右側保留有石制的排水溝,房屋內也修築有陶製的竹節形排水管道與屋外的排水溝相連
2.3 排水溝
影青瓷盞石板構築可直通長江在漢東城遺址里,各種各樣的排水系統。民房外部呈長條形的排水溝均是用加工規整的石板構築而成,為了能夠最大可能地排水,部分地區還修築有兩排並行的水溝,這些筆直的水溝通往長江,城池居民們的生活污水,就通過這些水溝排入一旁的長江之中。而在民房內也修築有直徑達十餘厘米的下水管道,代玉彪說,這些管道全部是用陶土燒制而成,每節陶製管道像竹節一樣,一段段連線延伸,“它們主要是將屋內產生的污水排到屋外的排水溝里。”
2.4 瓷器
大規模出土證實當年繁華在此次考古中,還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它們覆蓋生活用具的方方面面,經著名陶瓷考古專家陳麗瓊鑑定,精品瓷器多集中於唐、北宋早期。這些瓷器的原產地並不在漢東城附近,在城池發現的瓷器中,不僅有景德鎮窯、湖田窯,還有龍泉窯、耀州窯等全國各地的知名窯址生產的瓷器。
考古意義
瓷器的大規模出土,足以說明唐宋時期的萬壽縣經濟繁榮,與周邊區域都有商貿往來。考古發現表明,漢東城遺址是重慶境內現存遺存最豐富、保存最好、時代延續性最好的古遺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