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重慶國學院 是由重慶市人民政府舉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主管、西南大學承辦的協同創新的研究和教育機構,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由省級政府舉辦的國學院。
重慶國學院的宗旨是通過國學研究、教育、培訓和推廣,實現以中華文化價值體系為核心的文化傳承,並深入研究國學與重慶歷史文化,為文化強市提供豐厚的思想資源。
重慶國學院秉承“匯天下賢達,育博雅之士”的理念,積極整合國內外國學優質資源,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國學知識,培育仁愛、博雅的公民,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貢獻力量。
重慶國學院將充分發揮西南大學的學科專業優勢,堅持立足重慶、服務西部、輻射全國的發展定位,積極整合市內外、國內外國學優質資源,加強與文化、宣傳部門、科研院所以及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努力成為西南地區國學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基地。
重慶國學院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整合了西南大學及重慶其他高校相關學科帶頭人約50人,並聘請國內外相關學科著名學者,開展國學與重慶歷史文化研究、教育、培訓與推廣工作 。
2012年10月27日,重慶國學院成立大會在西南大學音樂演奏廳舉行。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雅棠、重慶市政府副市長吳剛出席成立大會,並向重慶國學院授牌。
吳剛副市長代表重慶市人民政府向傅璇琮先生頒發重慶國學院名譽院長聘書。
西南大學劉明華教授任重慶國學院院長。
南開大學陳洪教授任重慶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下設機構
重慶國學院設有研究部、教育部、培訓部、推广部及辦公室。
研究機構有重慶文化研究所、重慶非遺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所、國學文獻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古典詩詞研究所、中國古代社會思潮與文化研究所、中國書法研究所、吳宓研究所、中華經典誦讀研究所。
院長簡介
名譽院長
傅璇琮(1933— ),男,漢,浙江寧波人,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國學院名譽院長。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奠定學術基礎,後因中國院系調整,轉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年畢業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運動遭受錯誤批判,被調至中華書局接受改造,並由此走上學術道路。歷任中華書局總編輯,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等。2008年3月起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
《楊萬里范成大資料彙編》,中華書局1964年。
《黃庭堅和江西詩派資料彙編》,中華書局1978年。
《唐代詩人叢考》,中華書局,1980年2003年。
《李德裕年譜》,齊魯書社198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唐詩論學叢稿》,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京華出版社1999年。
《唐人選唐詩新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濡沫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傅璇琮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唐翰林學士傳論·盛中唐卷》,遼海出版社2005年。
《唐翰林學士傳論·晚唐卷》,遼海出版社2007年。
《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中華書局1982年。
《河嶽英靈集研究》,中華書局1992年。
《李德裕文集校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重要論文】
《談“儒林外史”》,《讀書》1956年第4期。
《李商隱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文學評論》1982年第3期。
《聞一多與唐詩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談古典文學研究的結構問題》,《文學評論》1987年第5期。
《唐人選唐詩與<河嶽英靈集>》(與李珍華合撰),《中國韻文學刊》1988年Z1期。
《盛唐詩風和殷璠詩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
《一種文化史的批評——兼談陳寅恪的古典文學研究》,《中國文化》1989年第1期。
《唐代詩畫藝術的交融》,《文史哲》1989年第4期。
《陳寅恪思想的幾點探討》,《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
《陳寅恪文化心態與學術品位的考察》,《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3期。
《漫談宋代文化史研究的材料建設》,《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年第2期。
《略談陳三立——陳寅恪思想的家世淵源試測》,《中國文化研究》1993年第1期。
《關於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的思考》,《文學評論》1992年第3期。
《文化意識與理性精神》,《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唐初三十年的文學流程》,《文學遺產》1998年第5期。
《唐玄肅兩朝翰林學士考論》,《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
《李白任翰林學士辨》,《文學評論》2000年第5期。
《陸游南鄭從軍詩失傳探秘──兼論南宋抗金大將王炎的悲劇命運》,《文學遺產》2001年第4期。
《從白居易研究中的一個誤點談起》,《文學評論》2002年第2期。
《唐翰林侍講侍讀學士考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學院院長
劉明華(1956— ),男,漢,四川省平昌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國學院院長。1975年7月參加工作。1977年考入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1982年1月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同時考取唐宋文學研究生,師從曹慕樊教授。1985年1月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1990年赴北京師範大學作訪問學者一年,師從郭預衡教授。1992年1月晉升副教授,1993年任研究生導師,1996年9月晉升教授。1996年3月任中文系副主任。1997年8月任中文系主任。1998年在職攻讀四川大學博士學位,師從張志烈教授,2001年6月獲文學博士學位。2003年7月至2011年12月任文學院院長。2004年任重慶市文廣局副局長。西南大學校務委員、學位委員、教授職稱評審、人文學部主席,文學院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主席、《西南大學學報》編委。中國詩學中心常務副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重慶市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博士點負責人。發表專著十餘部,論文百餘篇,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重大、重點及一般項目十餘項。現任重慶市文化廣電局副局長,重慶市政協常委,重慶國學院院長。曾獲西南師大優秀教師、西南師大先進科技工作者、“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等榮譽。200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1年獲國家人社部等部門表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先進個人”。
【主要著作】
《杜詩修辭藝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社會良知——杜甫:士人的風範》,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生死·享樂·自由——道家與道教的關係及人生理想》(合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修訂本。
《大同夢》,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叢生的文體——唐宋文學五大文體繁榮》,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獨立寒秋——陳寅恪的讀書生活》,中原農民出版社2000年。
《杜甫研究論集》,重慶出版社2004年
《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古代文學闡釋》,中華書局2008年。
《讀點經典》(叢書主編),重慶出版社2009-2011年。
【重要論文】
《也說元稹的不白之冤 》,《讀書》1988年5期。
《論杜甫的“民胞物與”情懷》,《文學遺產》1994年5期。
《桃源望斷無尋處——論“桃花源”及其變體 》,《殷都學刊》1994年1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古代文學》1994年5期全文轉載。
《大同思想對毛澤東政治理想的影響——兼論人民公社的悲劇性實踐》,《新東方》1996年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毛澤東思想研究》1997年1期轉載。
《假如項羽過江東――鴻門宴的頓悟》,《解放軍文藝》1996年5期,收入《二十世紀文化散文選·歷史文化卷》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
《理想性·神秘性·歷史真實——對<桃花源記並詩>的多重解釋》,《文學遺產》1999年1期。
《文體選擇與文體自覺——對白居易新樂府的再認識》,《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6期。
《杜詩“以漢喻唐”的結構和內涵》,《文學遺產》2001年4期,人大複印《中國古近代文學》2001年10期全文轉載。
《杜甫與佛教的關係及晚年心境》,《西南師大學報》2001年5期。
《論杜甫的“德義觀”及現代意義》,《杜甫研究學刊》2002年4期。
《文學的政治化與公文的藝術化――古代文人與政治、文學、公文關係的多向考察》,《西南師大學報》2002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2年11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4期。
《試論唐詩中的“比興體”――兼論詩歌多義性的可解與不可確解》,《西南師大學報》2003年4期。
《現代學術視野下的杜甫研究——杜甫研究百年回顧與前瞻》,《文學評論》2004年5期。
《知行合一的理想主義者》,《讀書》2006年11期。
《從“微言大義”到“詩無達詁”》,《文學遺產》2007年3期。
《地域文學史和文化史中的過境作家研究芻議》,《文學遺產》2008年1期。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報告》,《西南大學學報》2008年2 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3期。
《張籍<節婦吟>的本事及異文》,《文獻》2010年2期。
【學術職務與社會職務】
中國杜甫學會副會長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
重慶市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
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重慶市文化局高級職稱評審
重慶市教委高級職稱評審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類評審
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審
教育部社科基金通訊評審
四川省第七屆政協委員
重慶市第一屆政協委員
重慶市第二屆人大代表、常委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重慶市委副主委
重慶市第四屆政協常委
院徽說明
2012年12月10日至23日,重慶國學院院徽設計大賽 ,徵集到作品85幅,根據通訊評審,從中選出8幅入圍作品,並於2013年1月8日至12日在西南大學青春縉雲網上公開投票。2013年3月6日經過重慶國學院院長擴大會議討論,最終確定。該院徽在參賽選手胡晨曉作品基礎上,以草聖懷素的“國”字替換了原方案,並保留了懷素原字的飛白效果,整幅作品,於渾厚中見靈動,古典大氣。院徽上部“重慶國學院”五字系從吳宓先生手稿中集出;“2012”表示重慶國學院成立於2012年;圓形下部英文為重慶國學院的英文翻譯:Chinese Culture Academy of Chongqi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