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氏臂烏賊
里氏臂烏賊,成體的兩鱔相接略呈橫菱形,約為胴長的二分之一;無柄腕變長,除第4對腕較短外,成體的其餘無柄腕長度已相當胴長的五分之三。已知成體的最大胴長為335毫米。分布於東海、南海、日本南部、琉球群島,索羅門群島、澳大利亞東部、印度洋、莫三比克海峽、南非、南大西洋等海域。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里氏臂烏賊
- 界:動物界
- 門: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 綱:頭足綱 Cephalopoda
- 目:槍形目 Teuthida
- 科:臂烏賊科 Brachioteuthidae
- 屬:臂烏賊屬 Brachioteuthis
- 種:里氏臂烏賊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里氏臂烏賊
拉丁名稱 Brachioteuthis riisei
中文門名 軟體動物門
拉丁門名 Mollusca
中文綱名 鞘亞綱
拉丁綱名 Coleoidea
中文目名 槍形目
拉丁目名 Teuthoidea
中文科名 臂烏賊科
拉丁科名 Brachioteuthidae
中文屬名 臂烏賊屬
拉丁屬名 Brachioteuthis
分布類型 海水 形態特徵
稚仔胴部細長,略呈筒形,胴長約為胴寬的3倍;胴背和胴腹均具很多卵形色素斑。肉鰭很小,每片肉鰭略呈桃形,分列於胴部後端。頭部隆凸,背面具7、8個卵形色素斑,中央的2個較大,排列成倒"八"字形;頸區特別長,約為胴長的二分之一。各無柄腕極短,幾成為小突起,其中第2對腕較長,約為其他腕的2倍,腕吸盤2行;觸腕長而粗,約為第2對腕的6倍,腕的腹面具圓形和卵形色素斑,觸腕穗不膨大,吸盤6、7行。在生長發育中,形態有所變化:胴長3毫米左右的稚仔,頸區較短,至胴長5-7毫米時,頸區特長,至嗣長30毫米左右的成體,頸區又大大縮短;肉鱔增大,成體的兩鱔相接略呈橫菱形,約為胴長的二分之一;無柄腕變長,除第4對腕較短外,成體的其餘無柄腕長度已相當胴長的五分之三。成體的觸腕長度略與脯長相當,觸腕穗膨大,吸盤發達,頂部與中部具4行排列,基部呈10餘行排列,觸腕柄上也有吸盤,柄的前部吸盤4行,後部吸盤2行。成體的內殼角質,路呈披針葉形,有長柄,具中軸,後方有一個頗長的中空"尾雄"。已知成體的最大胴長為335毫米。 分布
東海,南海,日本南部,琉球群島,班達海,索羅門群島,澳大利亞東部,紐西蘭東南部,夏威夷群島,智利西部,德雷克海峽,印度洋,莫三比克海峽,南非,南大西洋,西非,西北非,地中海,比斯開灣,愛爾蘭島,緬因灣,紐芬蘭東部及東北部海域。 生活習性
廣溫性,在熱帶、溫帶和寒帶海區均有蹤跡,但在世界各海域,出現季節有異,南海為l1月末至2月,澳大利亞東岸為5-6月和9-11月,北大西洋為2月和5-8月,地中海為2月和4-7月,9、12月。稚仔個體主要生活於150米水層以內,在二、三十米水層中採獲較多。成體的垂直活動能力較強,從200一3,000米處均有採獲,晝降夜升,白天多見於1,000米左右水層,夜間多見於200米左右水層。在長鱔鮪魚的胃中,曾發現里氏臂鳥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