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如來成道日

釋迦如來成道日

釋迦如來成道日,即釋迦牟尼成道日或佛成道日,是在農曆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行成佛的日子。

基本信息

歷史起源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毅然捨棄王位,出家修道,曾到伽耶城南優婁頻羅村的苦行林,修習苦行。經過六年苦修,經常是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以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釋迦牟尼認識到如此苦修不是通往解脫的正確道路,決定放棄苦行,另闢蹊徑。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獻乳糜供養。他吃了之後,體力有所恢復,來到岸邊一棵畢波羅樹下,靜坐沉思,發誓“今若不證無上菩提道,寧可碎此身而終不起於座”!經過七天七夜的思考,釋迦牟尼終於豁然大悟,認識了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滅除痛苦的方法等真諦,得到對宇宙人生真實的徹底悟,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成佛”或“成道”。後世把釋迦牟尼成佛的這一天,稱為“佛成道日”,為了紀念這一天而舉行慶祝活動,就稱為“成道節”、“成道會”。

傳統習俗

中國傳統的佛成道節是在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節”。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臘八粥通常是用五穀雜糧加上棗、杏仁、核桃仁、栗子、花生等,放在一起,用微火慢慢煮熟熬爛,別具風味。在佛成道日煮臘八粥供佛,取法於牧女向佛獻乳糜的傳說,在民間則有慶賀五穀豐登、驅逐鬼邪瘟疫的意義。時至今日,我國許多地區如北京、江浙、皖中、膠東、東北、西北等地,仍然保留著喝臘八粥的習俗。

很早以來,我國老百姓即有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過“臘八節”的風俗,這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個風俗。據此傳說,漢傳佛寺每年的臘月初八都要以各種形式予以紀念。如《百丈清規》卷二中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其熬粥供佛成為常儀。佛教認為食粥有很多好處,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習慣。至於臘月初八煮臘八粥就更講究,通常都用蓮子、紅棗、薏仁、雲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種東西一起煮,稱為“八寶粥”。

相關記載

夏曆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中國漢族地區,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於是“臘八”成了佛教節日。《百丈清規》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羞,以申供養。”寺院在這天舉行誦經,並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斗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

“臘八粥”不僅為僧侶享用,民間也很盛行。周密《武林舊事》說:“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燕都遊覽志》也說,十二月八日,民間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多者為勝。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西域諸國志》說,天竺國十二月十六日為臘,而《唐書.歷志》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八日為臘八。李福《臘八粥》詩說得很詳盡:“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華飾。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今晨或饋遺,啜之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饑民兩寺集。男女叫號喧,老少吞聲泣。問爾“泣何為”?答言“我無得”。此景親見之,令我心悽惻。荒政十有二,蠲賑最下策。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極。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戶給?吾佛好施捨,君子貴周急。願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此志虛莫償,嗟嘆復何益!安得布地金,憑仗大慈力。眷焉對是粥,躋望蒸民粒。”這首《臘八粥》,寫得悲涼淒切。詩人看到荒年民不聊生,對饑民寄予深切的同情。雖然當時官方在開元、瑞光兩寺設粥廠救濟貧民,但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災區的困境,“臘八粥”未必真能作功德。

佛教常識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眾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為止,尚無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幾部是代表性的佛經,在中國之所以有許多宗派的出現,大體上是由於所宗經論的立場不同而產生。

不過,佛教的教理,有一個基本原則,那也是釋迦世尊對於宇宙人生的特別開悟,悟到一個緣生的道理。

所謂緣生,就是因緣所生,也就是由於各種關係的結合而產生各種的現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夠形成為文章,能夠達到讀者的手裡,能夠使得讀者明白一些有關佛教的問題,這中間的關係(因緣),看來簡單,實際則複雜之極;文字的來源及修養,知識的累進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熱忱及見解,加上文具的製造及運用,文稿的 檢字排版及印刷,郵件的寄發及傳遞,最後還得有讀者自己的興趣知識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從作者到讀者之間的任務。這種關係(因緣)的舉例,尚是粗淺而明顯的,若要更進一步的考察,每一個關係的單元上,也都連帶著許多的關係,這種關係連帶關係的現象,便是因緣。事物的出現,是由於因緣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於因緣的分散,這就叫作緣生緣滅。

佛教精髓 佛教的基本教理

佛教經典之多 凡夫皆知也,但佛法是不二法門,萬法回歸自性。也不會有幾部經典可以代表佛法,沒有一種定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 世尊四十九年說法亦無所說也 實在是根據眾生性的不同 而說的有為法 世尊說了那么多年的法 實在一部經法 都沒有說,為什麼呢? 佛說佛法是非佛法 是名佛法也。佛說法度眾生,而實在沒有一個眾生得度,為什麼呢?若佛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佛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