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大凡一個書家當其主導風格形成後就會保持其相對的穩定性,但這種穩定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書家所形成的風格會日趨圓熟和完美;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書家會書寫中消減其火氣,由陽剛向陰柔逐漸靠攏,於是他的作品會自趨平淡和簡靜起來,正如蘇東坡所說的“漸老漸熟,乃造於平淡”,換言之,這是一個藝術家由第一自然,經過人為的努力,逐步向第二自然的升華過程,這也是 一個“人書俱老”,超然物外,從而達到“縱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唐代著名書家懷素便是一個頗有研究的代表人物。懷素,字藏真,俗姓錢,是唐代著名詩人錢起的侄子,其生年據《小草千字文》跋:“貞元十五年,六十三歲。”則當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但根據《清淨經》跋,則可推出他生於開元十三年(七二五),座年不詳,至少他活到六十三歲。懷素幼入空門,事佛之餘,雅好書法,因家貧無錢買紙,乃種芭蕉萬餘株以供其揮灑,併名其庵曰“綠天”。其性疏放不拘細行,又嗜酒凡一日九醉,每酒酣興發,遇寺壁里牆,衣裙器皿,磨不書之,曾自敘云:“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又云:“人人來問此中妙,懷素自方初不知”,故時人稱其書為醉僧書。懷素學書十分勤奮,曾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至再三,盤板皆穿,棄退筆堆積成筐,埋于山下號曰“筆塚”。每見古人默默跡,便追仿不已,一夕觀夏雲隨風變化,因悟草書以勢生形之理,自言得草聖三昧,真可謂“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及入長安以書翰游公卿間,曾得到三十九位名士的贊褒詩,又得顏真卿為之作“懷素上人草書歌序”,遂以草書而名滿天下。懷素自謂其楷出之於鍾繇,草胎息於張芝、張旭、二王,又得益於其堂兄鄔彤,出入古今,融會貫通而自成一家。從懷素流傳下來的墨跡來看,他在中壯年時期的作品寫得筆力雄健,淋漓酣暢,活潑飛動,肘下風生,真有一種“奔蛇走虺,聚雨旋風”之勢,充滿著一種激情,瀰漫著一股浪漫主義的氣息,他在書寫時達到一種超然於法度之外,心手兩忘的境界,但因其書自功夫中來,故能廻旋進退,莫不中節,千變萬化,不離法度,這正是懷素的高妙之處,“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在筆勢的管束下,從心所欲,因勢生髮,隨意舒捲,故通幅作品給人以一種一氣貫注,精神團聚的藝術感受。另一幅代表作品就是懷素晚年六址三歲時所書的“小草千字文”絹本,此鄭作品全文八址行,每行十一到、十五字的不等,在明代由嘉興姚公綬收藏,清代時流入內府,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因此卷有一字一兩黃金之價,故時人稱“千金帖”。從此卷的風格來看,與《自敘帖》判若二人所書,此卷小草寫得平和簡靜,溫潤妍雅,充滿了一種恬靜的氣息,青壯年時期的解衣盤礴式的激情在時間的潮流中趨於平淡自然,正如文嘉在此卷後的跋語所謂:“今觀此卷,筆法謹密,字字用意,脫狂怪怒張之習,專趨於平淡古雅。”這種變化,是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和審美觀念,人生閱歷是有著密切關係的。縱觀此卷,筆意精到,點畫溫潤,結字簡煉,氣息平淡,十分耐人尋味,又是千字文真跡,無疑是學習草書的最佳範本,今按原跡付梓出版,以饗廣大書法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