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唐京師西明寺圓照傳(利言)
釋圓照。姓張氏。京兆藍田人也。年方十歲篤願依西明寺景雲律師。雲亦一方匠手四部歸心。照當應法乃受近圓。謹愿執持如懷寶器尋究經論訪問師承。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盤中觀華嚴新經。或深入堂皇或略從染指。仍旁求於儒墨。兼擅美於風騷。律藏珠珍專探日用。後則霜壇秉法雁序度人。洎乎開元年中。敕選名德僧參其譯務。照始預焉至代宗大曆十三年。承詔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齊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蓋以二宗俱盛。兩壯必爭被擒翻利於漁人。互擊定傷於師足。既頻言競。多達帝聰。有敕令將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時照等序奏雲。按四分律部主。梵雲曇無德。秦言法藏。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歲。罽賓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覺明。諷出梵文。沙門竺佛念聽而筆受。成四十五卷。至十一年歲次戊申。支法領又從西國將梵本來。於長安中寺重仇校。殆十四年辛亥譯畢。沙門慧辯等筆受。成六十二卷。後有魏朝道覆律師。於法聰講下纂成疏六卷。北齊慧光律師造疏二本。次道雲律師修疏九卷。次道暉撰疏七卷。隋朝法願裁疏十卷。自唐平一天下也。四方昌阜三寶增明。有智首律師述疏二十一卷。次慧滿律師造疏二十卷。事各一時流通絕矣。當武德元年戊寅歲。有相州日光寺法礪律師制疏。至九年丙戌歲成十卷。宗依成實論。今稱舊疏是也。洎高宗天皇大帝鹹享元年歲在庚午。有西太原寺懷素律師。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論。稱新章疏是也。至我皇帝受佛付囑欽尚釋門。信重大乘遵承密教。見兩疏傳授各擅顓門學者如林。執見殊異數興諍論。聖慈愍念務息其源。使水乳無乖一味和合。時遣內給事李憲誠。宣敕勾當京城諸寺觀功德使鎮軍大將軍劉崇訓。宣敕雲。四分律舊疏新疏。宜令臨壇大德如淨等於安國寺律院僉定一本流行。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國寺。遣中官趙鳳詮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齋食並果實解齋粥一事。已上應副。即於安國寺供僧慧徹如淨等十四人。並一供送充九十日齋食。用茶二十五丳藤紙筆墨。充大德如淨等僉定律疏用。兼問諸大德各得好在否。又敕安國寺三綱。僉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輒不得入。違者錄名奏來雲。其時天長寺曇邃。淨住寺崇睿。西明寺道邃興泚。本寺寶意神朗智釗超儕。崇福寺超證。薦福寺如淨。青龍寺惟乾。章信寺希照。保壽寺慧徹圓照。共奉表謝。答詔雲。師等道著依經功超自覺。承雪宮之旨奧。為火宅之涼颸。四分律儀三乘扃鍵。須歸總會永息多門。一國三公誰執其咎。初機眩曜迷復孔多。爰命有司婢供資費。所煩筆削佇見裁成。所謝知悉。其日品官楊崇一。宣敕薦福溫國兩寺三綱與淨土院檢校僧等。嚴飾道場命僧行道。用五十四人。起今月一日轉經禮佛六時行道至來年二月一日散。其設齋食料一事已上。令所司只供。宜各精誠。問師等好在。及解道場。中官李憲誠宣敕語溫國寺轉念道場四分律臨壇大德等。釋門三學以心印相傳。無上菩提以戒法為根本。道場畢日即宜赴大安國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至二月八日敕檢校道場大德曇邃飛錫等。道場定取十日散。設齋外各賜絹帛。其十四人律師並令赴安國寺修疏。程才品用各得其宜。眾推如淨慧徹同筆削潤色。圓照筆受。正字寶意纂文僉定。超儕筆受。其崇睿已下九人證義。共議篇題雲。敕僉定四分律疏卷第一。京城臨壇大德。某等奉詔定。以此為題也。照為首唱諸公和之。其間厥義非長若農夫之去草。其義合理猶海客之採珠。可謂名解毗尼不看他面。俄屬德宗即位。改元建中。其年五月疏草畢。六月望敕圓照。依國子學大曆新定字樣抄寫進本。至十二月十二日。送祠部進新僉定疏十卷。仍乞新舊兩疏許以並行從學者所好。敕宜依。照務其蒐集專彼研尋。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集景雲先天開元天寶誥制三卷。肅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傳法高僧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兩寺上座乘如集三卷。僉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續古今翻譯圖紀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音義二卷。三教法王存沒年代本記三卷。上卷明佛。中道。下儒也。翻經大德翰林待詔光宅寺利言集二卷。再修釋迦佛法王。本記一卷。佛現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覺記一卷。判方等道場欲受近圓沙彌懺悔滅罪辯瑞相記一卷。五部律翻譯年代傳授人記一卷。莊嚴寺佛牙寶塔記三卷。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傳法三學大德碑記集十五卷。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記二卷。御題章信寺詩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貞元續開元釋教錄三卷。照自序雲。伏以開元十八年歲在庚午沙門智升修撰釋教錄。洎乎甲戌經六十五年中間三藏翻經藏內並無收管。恐年代??遠人。疑偽經又先聖大曆七年許編入。制文猶在。時帝敕宜依。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經而施用焉。照於律道頗有功多。肅代二朝尤為傑立。累朝應奉賜紫充臨壇兩街十望大德內供奉檢校鴻臚少卿。食封一百戶。後終於別院。春秋八十二。法臘五十八雲。
系曰。刊正二宗會歸一見。庶幾知有定分不橫馳求。何以諸師卻請雙行。不其感歟。通曰。是此舉也。則元載所請。帝乃曰俞。究其始因乃新章也。挾力輪摧相部。獨存於我專利於人。亦猶紀昌俄遇飛衛並其箭術成我材官御大輅而廢其椎輪得火生而焚其木母。竊量諸德微憤不平。故奏雙行。同不僉定則何異乎眼頭生目。匪成三點之伊。必須聲後知音方驗一夔之足。因排法礪三本生焉。舊有南山四家出矣。又如東漢季也。滅一跋扈生四強臣。初止政出一門。末雲賂歸四貴。若然者駢拇懸瘤雖多無用。然則吾善用多矣。大集經雲。如是諸見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盤。依之修行皆得解脫。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釋圓照(約7-8世紀),唐代學識淵博的佛教學者。藍田(今陝西藍田)人,俗家姓張,生卒年月不詳。他年僅十歲,依長安西明寺的景雲律師出家。受具足戒後,嚴持律儀,篤志好學。據宋《高僧傳》卷十五說,圓照對《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磐》、《中觀》、《華嚴》等經論,都作過研究。此外,他還對儒、墨兩家的學說,亦作過探討。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朝廷挑選德高望重的僧人參加譯經事業,他亦是被選定的人物之一。
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762一779年),律學界因對戒體的認識不同而發生了很大的爭論。當時的律學界是兩派,一派是法礪的相部,另一派是懷素的東塔宗,兩派各有自己的《四分律疏》。法礪的《疏》被稱為舊《疏》,懷素的《疏》被稱為新《疏》。兩派為戒體爭論不休,朝廷就命選大德高僧十四人,集中於長安安國寺,就法礪和懷素兩《疏》定是非。圓照作為有名望的學者,被選參與其事。當時代宗命令將兩《疏》“定行一家”,即以兩《疏》為基礎,調和雙方的意見,另編一部綜合性的《四分律疏》,定名為《敕僉定四分律鈔》。經過三年的努力,於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完成了編纂工作,全書共十卷。此書編成,圓照雖不是主持人,但他卻起了主要的作用。如宋《高僧傳》卷十五說:“照為首唱,諸公和之”。書成之後,又由他抄寫上呈。參加編纂工作的十四位僧人,雖然按代宗的旨意編燈一部綜合性的《疏》,但是他們仍要求將法礪和懷索的兩部《疏》,同時流通,由學者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定,在學術見解上,不必強求一致。這個意見,獲得了唐德宗的許可。這樣,一場由戒體引起的爭論風波,才告平息。
著述
圓照是唐代著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達二十多種。其名稱及卷數如下:
《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集景雲先天開元天寶誥制》三卷、《肅宗代宗制旨碑表集》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傳法高僧信行祥師碑表集》三卷、《兩寺上座乘如集》三卷、《僉定律疏一行製衣集》三卷、《般若三藏續古今翻譯圖記》二卷、《大乘埋趣六波羅蜜多經音義》二卷、《三教法王存沒年代本記》三卷(上卷明佛、中卷明道、下卷明儒)、《翻經大德翰林待詔光宅寺利言集》二卷、《再修釋迦佛法王本記》一卷、《佛現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覺記》一卷、《判才等道場欲受近圓沙彌懺悔滅罪辯瑞相記》一卷、《五部律翻譯年代傳授人記》一卷、《莊嚴寺佛牙寶塔記》三卷、《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傳法三學大德碑記集》十五卷、《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記》二卷、《御題章信寺詩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貞元續開元釋教錄〉三卷、《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三十卷。
圓照的上述著述共二十二部,合一○三卷。從這些著述的標題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位疏經釋論的作者,而是一位重視歷史資料的史傳學家。他嚴持戒律,道德高尚。所以宋《高僧傳》卷十五中稱讚他“於律道,頗有功多,肅代二朝尤為傑立”。由此可見他的道德風範,受到朝野敬重。圓寂時,世壽八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