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需求的特點
(一)消費者信息缺乏
不論在商品市場上還是在服務市場上,具有不同知識程度的消費者可以按照各自的意願購買他們所期望的商品或服務,很少帶有盲目性。然而,在醫療市場中,由於醫療服務的特殊性、醫學專業的複雜性、消費者對醫學知識和信息的缺乏,使醫療服務消費者很難對服務質量和數量事先做出正確判斷。首先,消費者在患病後,並不能肯定需要什麼樣的服務,接受何種檢查、服用哪類藥品等,一般都是在醫生的安排下進行的;其次,消費者對醫療服務的價格水平也缺乏了解,往往都是在不知道價格的情況下接受服務的;再次,消費者(患者)也不能明確肯定所利用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如何。因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在醫療服務的供需雙方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沒有足夠的信息來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消費選擇,供需雙方的競爭處於信息不對稱的狀態。
(二)醫療服務需求的被動性
在醫療服務需求產生的過程中,由於存在著信息缺乏,消費者在利用服務的種類和數量上的自主選擇性不大,雖然其獲得醫療服務的願望與醫務人員的判斷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最終他的需求還是受到醫務人員的影響。因此對消費者來說醫療服務利用是被動的,而醫生擁有主權地位,他們作為患者的代理人為病人選擇服務。另外,醫療服務需求的被動性還體現在,消費者因疾病或傷痛到醫療機構就診,是為了減輕病痛、恢復健康,往往帶有求助心理,希望通過醫務人員所提供的服務來消除病痛、維護健康。因此消費者與醫務人員之間的關係存在著救援和被救援的關係,醫療服務需求者與供給者之間並不存在平等的交換關係。
(三)醫療服務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醫療市場不同於其他的市場,醫療服務的利用也不同於其他商品的消費。消費者在市場購買一般物品時,這種物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或效益只有消費者本人享受到。而醫療服務卻不同,比如像傳染性疾病,當易感人群接種疫苗或是傳染病患者治癒後,就相當於切斷了傳染源,對與之接觸的人群也起到保護作用,即醫療服務的利用在消費者之外取得了正效益,亦體現了醫療服務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四)醫療服務需求的不確定性
由於個體差異,同一疾病類型的同質患者,或者同一患者在不同時期患同樣的疾病,其臨床症狀、體徵、生理生化指標等方面都可能不盡相同,所應獲得的醫療衛生服務也可能不一樣。而且,對於個體而言,由於其發病的偶然性,要想預測出哪個人會患病和需要利用何種醫療服務將十分困難。所以說,醫療服務需求存在著不確定性。但是,對於整體人群而言,疾病的發生又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通常可以通過人群的患病率或就診率來反映其醫療服務的需要和需求,那么也就可以對特定人群的醫療服務需求水平進行預測。
(五)醫療服務費用支付的多源性
由於醫療服務需求的不確定性,很多個體及家庭往往很難在短時期內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來應對難以預測的、突發的重大疾病風險。因此,為了獲得基本的醫療服務,減輕疾病對個體帶來的風險,在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的籌資系統中,通常會有醫療保險,政府和社會救助等的介入。醫療服務的多源支付,實質上是一部分人的收入部分地轉移給醫療服務的消費者。由於醫療服務消費者不再按照實際的服務費用進行支付,因此改變了消費者對醫療服務的購買力和對服務價格的敏感度,最終帶來的是在醫療服務需求數量、質量和費用等方面的相應變化。
正是由於醫療服務需求的上述特殊條件,使得醫療衛生服務領域裡的經濟活動更為複雜,政府對於醫療服務領域的作用也更為重要。
醫療服務需求的類型
(一)根據醫療服務需求的組成成分分
醫療服務需求可分為:功能需求、形式需求、外延需求和價格需求。
1.功能需求
功能需求是指就醫顧客對醫療服務的最基本的要求。醫療服務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滿足人民民眾的醫療、保健、預防和康復等需求,就醫者到醫院求治,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治好病,確保身體和心理康復。如果這個目的達不到,那么醫院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2.形式需求
形式需求是指就醫顧客對實現醫療服務功能的技術支持、物質載體以及表現形式的需求。就醫顧客對醫療服務形式的需求可分為質量、品牌和載體三個層面的需求。
(1)質量層面需求
質量層面需求是指就醫顧客對醫療服務質量的核心要求。醫療服務的質量是醫院的生命線,是指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效果。具體包括診斷是否正確、及時、全面;治療是否合理、有效、徹底;護理是否周密、細緻、貼切;效率是否方便、快捷;成本是否低廉、節約等,就醫顧客到醫院就醫,只有質量保證了,才能談到疾病的轉歸痊癒,就醫者的權利才能得到保證。
(2)品牌層面需求
品牌層面需求是指就醫顧客在醫療服務中對名醫院、名醫生或優質的有特色的醫療服務項目的需求。品牌是一所醫院的形象和醫療服務能力與水平的標誌。名牌一般具有很高的顧客滿意度和社會認同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有這樣的體會,凡知名度高、社會形象和聲譽好的醫院,就醫顧客的數量也就比較多,而且抱怨也較少,這正是就醫顧客具有品牌層面需求的表現。
(3)載體層面需求
載體層面需求是指就醫顧客對醫療服務形式、就醫環境等方面的要求。由於醫療服務的特殊性,即使相同的疾病,因為是不同的人患上了,其對醫院、醫生、治療方法等的選擇也是不相同的。現在許多醫院針對不同的就醫顧客所提出的“個性化服務”,正是基於就醫顧客的載體層面需求而考慮的。
3.外延需求
外延需求是指就醫顧客對醫療服務的功能需求和形式需求以外的附加利益的要求。比如就醫顧客在接受醫療服務的過程中希望感受到醫務人員和醫院的員工對其的尊重、熱情、誠信、負責等;希望醫院能夠充分考慮自己的經濟條件,從而提供適宜的醫療技術等。
4.價格需求
價格需求是指就醫顧客將醫療服務的質量與價值進行比較後對價格的要求。在分析就醫顧客的價格需求時,應該從質量與價格之比的兩個方向進行,一是在給定價格時就醫顧客對醫療服務質量水平的要求;二是在給定醫療服務的質量時就醫顧客對價格水平的要求。前者考慮的是質量與價格之比,後者考慮的是價格與質量之比。根據我們國家的國情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國家提出的衛生改革目標就是:用比較低廉的費用提供比較優質的服務,努力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基本醫療需求。
(二)根據醫療服務需求的發展層次分
醫療服務需求可劃分為:生存需求、保健需求和審美需求。三個層次是從低級向高級不斷遞進的。生存需求是指人們的身體因受自身體質和外部因素的作用,健康受到影響必須就醫的需要;保健需求是指身體基本健康,但為了維持和促進健康而消費醫療產品的需要;審美需求是指為了達到精神上某種需要,改變自身外表某一特徵而消費醫療產品的需要。
醫療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
(一)健康狀況
根據Michael Grossman的觀點,影響醫療服務需求及利用的行為來源於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而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出於兩個原因:①健康是消費物品(服務),它可以使消費者感覺良好;②健康是一種投資物品(服務),健康狀態將決定消費者可以利用的時間量,影響其參與工作和社會活動,影響其享受閒暇時光。因此,當人們的健康狀況下降或存在影響人們健康的因素時,人們願意投資於健康,通過利用醫療服務,改善健康狀況。健康狀況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消費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水平。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特徵、經濟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等。
(1)從人口學角度考慮,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人口的數量是決定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口數量的增加必然導致衛生服務的利用增加,此外人口結構的改變也會對醫療服務利用水平有影響。我國的人口構成正快速向老年型邁進,相應的醫療服務需求也會有較大增長。
(2)性別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影響是不確定因素。從男性從事職業特點來看,有些危險性或有職業毒害的工作多由男性來承擔,因此,男性遭受生產性災害和職業病的機會較多。但從女性生理特點來看,養兒育女也會增加衛生服務需求。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由於女性壽命比男性長,則其潛在的醫療服務需求相對較多。
(3)學校教育年限長短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影響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受過較多教育的人,對健康的認識水平較高,因此,會增加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但由於他們掌握更多的預防保健知識,就會更多的採用自我醫療,從而減少了對醫療服務的利用。
(4)婚姻狀況對醫療服務需求有一定的影響:獨身、鰥寡、離婚者比有配偶者的醫療服務需求多。尤其當家庭病床能夠代替住院的條件下,有配偶者的住院時間更會縮短。
(5)消費者住房布局、結構、規模等條件對醫療服務需求也會產生影響。住房條件差,如背光、通氣性差、潮濕、陰冷等情況下的居住條件,消費者易患佝僂病、哮喘等疾病,容易得傳染病,這將導致對某類醫療服務利用的增加。
(二)一般經濟因素
根據傳統經濟學消費者理論,醫療服務需求受到服務的價格、收入、貨幣儲蓄、相關物品(服務)的價格、個人主觀偏好及對物品(服務)未來供應情況的預期等因素的影響。
1.醫療服務價格
醫療服務的需求受醫療服務價格的影響。通常,價格越高,需求量越低;價格越低,需求量越高。
2.需求者經濟收入
經濟收入水平決定著人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不僅影響消費需求的總額,也影響消費需求的構成。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受到收入水平的明顯制約,並表現出不同的需求層次性。收入越高,消費者對醫療服務的購買力越強,對醫療服務需求也越多;反之,則購買力越弱,需求也越少。
3.貨幣儲蓄
同樣收入的消費者,儲蓄多了,對物品(服務)的購買力就會下降,則可用於消費的貨幣就少,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對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水平相對低,反之,亦然。中國居民對未來的預期支出水平較高,因而更願意為今後需要的多方面(如住房、子女教育和醫療服務)支出高額費用而儲蓄。
4.互補物品(服務)和替代物品(服務)的價格
一般來說,醫療服務的需求量與其替代品價格成正向變動,即替代品的價格上升,該醫療服務的需求量也會升高。例如,維生素A缺乏症患者,當富含維生素A食品的價格升高,則消費者就會更多地使用維生素A藥品,對維生素A藥品的消費就會增加,醫療服務的需求量與互補品的價格成反向變動,即互補品價格上升,該醫療服務的需求量隨之下降。例如,注射器作為注射液的互補品,當其價格上漲時,將會導致注射液需求量的減少。
5.主觀偏好
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服務都會有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對某種商品或服務存在著偏愛心理,稱為消費偏好。同樣,消費者對醫療服務存在著質量偏好,例如,不同的消費者對中醫和西醫服務的偏好就有所不同,有些人患病後傾向於看中醫,而有些人則更願意選擇西醫。
6.對未來物品(服務)供應情況的預期
對未來物品(服務)供應情況,包括對價格和供給量的預期,也影響著當前的需求量。例如,在我國的城鎮地區即將開展醫療保險改革的前夕,消費者預計今後自付醫療費用水平會上升,很多人在醫改之前突擊檢查、突擊開藥和突擊住院,醫療服務的需求量明顯上升。
(三)醫療服務供給
1.醫療服務供給狀況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供給狀況將會對醫療服務的需求產生直接影響。醫療服務供給的類型、數量、結構、質量和費用,醫療機構的地理位置等是否與消費者的需求相匹配,將影響到醫療服務的需求水平,供不應求和供非所需就會抑制人們對醫療服務利用。
2.醫療服務供給者
與一般的服務市場不同,在醫療服務市場中醫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病人選擇醫療服務的代理人,同時又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醫生在提供醫療服務時,不僅要考慮患者的利益,同時也會考慮到自己的經濟利益。所以醫生的決策成為決定醫療服務選擇是否合理的關鍵因素。1976年,加拿大的衛生經濟學家蒙伊文斯首先提出了“醫生誘導需求”理論,是指醫生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利用其自然的專業主權地位增加消費者對醫療服務的不必要利用,從而導致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增加。誘導需求理論認為,醫生在面臨較高服務需求時,沒有必要提供可要可不要的額外服務,但當醫生數增加以及服務提供者也隨之增加時,服務的價格就會降低、這將會導致醫生收人的減少,醫生為了維持其收入水平,利用患者的信息缺乏,就會向患者推薦和提供額外的服務。
(四)醫療保健制度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不同的醫療保障制度對醫療服務需求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不同的醫療保障制度通過改變醫療服務的價格,進而對需方的醫療消費行為以及需求量產生影響。在醫療保險系統中,對需方採用不同的醫療費用分擔形式和分擔比例,也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需方的醫療服務消費行為和醫療服務的需求水平。國外有資料表明,當病人自付比例低於20%時,對病人的需求行為影響不大。同時,醫療保險的介入,也影響著供方的行為,從而間接影響醫療服務的需求。
(五)時間價值
時間價值對於醫療服務需求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醫療服務的時間,包括到醫療機構在路途上的時間、在醫療機構內的等候時間(等候掛號、等候就診、等候交費、等候檢查和等候取藥等)以及就診時間。時間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影響可以從時間機會成本來考慮。利用醫療服務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有可能因此而放棄收入、升遷的機會等,這就是醫療服務利用的機會成本。醫療服務的機會成本越高,對需求量的影響越大。
時間成本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影響具有三方面的政策意義:①隨著服務價格的降低(如提供免費或部分免費的醫療服務),醫療服務需求將對時間成本更為敏感。低時間成本的人比高時間成本的人更有可能得到醫療服務;②在制定醫療服務體制時除了醫療服務收費價格,還應把消費者的時間成本考慮進去;③要想增加某些人口對醫療服務的利用,除了降低貨幣價格外,還要通過降低他們的時間成本來增加他們對醫療服務的利用;如將診所或醫院設在更接近這些人群以減少就診往返時間,在機構減少患者的候診時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