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材·病理學

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材·病理學

《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材·病理學》借鑑了國內外教材在教學內容整合、版式設計等方面的經驗,將病理解剖學和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內容以其內在的有機聯繫為基礎,以新的課程結構重新組合。將疾病時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功能和代謝改變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著重介紹病理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特別是基本病理過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礎知識。

內容簡介

《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材·病理學》適合於醫學高等專科學生、遠程醫學高等專科學生、各種業餘學習和成人教育的醫科類專科學生學習。

圖書目錄

緒論
一、病理學的任務、內容及其學科性質
二、病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三、病理學的學習方法
第一章 疾病概論
第一節 概述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第二節 病因學
一、疾病發生的原因
二、疾病發生的條件
第三節 發病學
一、疾病發生髮展的一般規律
二、疾病發生的基本機制
第四節 細胞和組織的損傷與修復
一、細胞和組織損傷的形態學改變
二、細胞和組織的適應
三、修復
第五節 疾病的轉歸
一、康復
二、死亡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二章 血液循環障礙
第一節 充血
一、動脈性充血
二、靜脈性充血
第二節 出血
一、出血的分類
二、病理變化
三、後果
第三節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條件
二、血栓形成的過程及其形態特點
三、血栓的結局
四、血栓對機體的影響
第四節 栓塞
一、栓子的運行途徑
二、栓塞的類型及其對機體的影響
第五節 梗死
一、梗死的原因
二、梗死的病變
三、梗死對機體的影響
第六節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一、概述
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分期
四、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對機體的影響及臨床表現
五、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治療的病理
生理學基礎
第七節 休克
一、休克的概念
二、休克的原因和分類
三、休克的發生髮展過程及其發病機制
四、休克過程中細胞和物質代謝的改變
五、休克過程中器官功能的變化
六、休克治療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三章 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
第一節 水和電解質的正常代謝
一、體液的容量和分布
二、體液中電解質的成分
三、人體水的出入量
四、水和電解質平衡的調節
第二節 水鈉代謝紊亂
一、高滲性脫水
二、低滲性脫水
三、等滲性脫水
四、水中毒
五、水腫
第三節 鉀代謝紊亂
一、正常鉀代謝和功能
二、低鉀血症
三、高鉀血症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四章 酸鹼平衡紊亂
第一節 酸鹼平衡及其調節機制
一、體液酸鹼物質的來源
二、酸鹼平衡的調節機制
第二節 酸鹼平衡紊亂的分類及常用檢測指標
一、酸鹼平衡紊亂的分類
二、反映血液酸鹼平衡的常用指標及其意義
第三節 單純型酸鹼平衡紊亂
一、代謝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謝性鹼中毒
四、呼吸性鹼中毒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五章 炎症
第一節 概述
一、概念
二、炎症的原因
三、炎症介質
第二節 炎症的局部和全身反應
一、炎症局部的臨床表現
二、炎症時的全身反應
第三節 炎症的基本病理變化
一、變質
二、滲出
三、增生
第四節 炎症的類型
一、炎症的病理學分類
二、炎症的臨床分型
第五節 炎症的經過和結局
一、痊癒
二、轉為慢性
三、蔓延播散
第六節 發熱
一、發熱的概念
二、發熱的原因
三、發熱的發病機制
四、發熱的分期
五、發熱時機體的物質代謝及功能改變
六、發熱治療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六章 腫瘤
第一節 腫瘤的概念
第二節 腫瘤的特性
一、腫瘤的形態與結構
二、腫瘤的代謝特點
三、腫瘤的異型性
四、腫瘤的生長方式
五、腫瘤的生長速度
六、腫瘤的擴散
七、惡性腫瘤的分級和分期
第三節 腫瘤的命名與分類
一、腫瘤的命名原則
二、腫瘤的分類
第四節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
第五節 癌前疾病、癌前病變和原位癌
第六節腫瘤對機體的影響
一、良性腫瘤對機體的影響較小
二、惡性腫瘤對機體影響嚴重
第七節 常見腫瘤舉例
一、上皮性腫瘤
二、間葉組織腫瘤
三、其他腫瘤
四、癌和肉瘤的區別
第八節 腫瘤的發病機理及病因學
一、腫瘤的發病機制
二、腫瘤的病因學
第九節 腫瘤的病理診斷
一、脫落細胞學檢查
二、針吸細胞學檢查
三、活體組織檢查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七章 心血管系統疾病
第一節 風濕病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基本病變
三、各器官病變
第二節 心內膜炎
一、感染性心內膜炎
二、非感染性心內膜炎
第三節 心瓣膜病
一、二尖瓣狹窄
二、二尖瓣關閉不全
三、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四、主動脈瓣狹窄
第四節 高血壓病
一、良性高血壓
二、惡性高血壓
第五節 動脈粥樣硬化症
一、危險因素
二、發病機制
三、病理變化
四、主動脈粥樣硬化
五、腦動脈粥樣硬化
六、腎動脈粥樣硬化
七、四肢動脈粥樣硬化
八、冠狀動脈性心臟病
第六節 心肌炎
一、病毒性心肌炎
二、細茵性心肌炎
三、寄生蟲性心肌炎
四、免疫反應性心肌炎
五、特發性心肌炎
第七節 心力衰竭
一、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及分類
二、心功能不全時機體的代償
三、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
四、心力衰竭時機體的功能和代謝變化
五、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學基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八章 呼吸系統疾病
第一節 慢性支氣管炎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及轉歸
第二節 肺氣腫
一、類型
二、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發病機制
三、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分型及病理變化
四、臨床病理聯繫及轉歸
第三節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第四節 肺炎
一、大葉性肺炎
二、小葉性肺炎
三、軍團茵肺炎
四、支原體肺炎
五、病毒性肺炎
第五節 矽肺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矽肺的分期
四、合併症和結局
第六節 肺癌
一、病因
二、組織發生
三、病理變化
四、擴散、轉移及合併症
五、肺癌的早期診斷
第七節 缺氧
一、常用的血氧指標
二、缺氧的類型及血氧變化特點
三、缺氧時機體的功能代謝變化
四、缺氧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礎
第八節 呼吸衰竭
一、原因和發病機制
二、主要代謝功能變化
三、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九章 消化系統疾病
第一節 慢性胃炎
一、慢性表淺性胃炎
二、慢性萎縮性胃炎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
第二節 消化性潰瘍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合併症
四、臨床病理聯繫
五、結局
第三節 闌尾炎
一、急性闌尾炎
二、慢性闌尾炎
第四節 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體和傳染途徑
二、發病機制
三、基本病理變化
四、臨床病理類型
第五節 肝硬變
一、門脈性肝硬變
二、壞死後性肝硬變
三、膽汁性肝硬變
第六節 黃疸
一、膽紅素的正常代謝
二、黃疸的分類
三、黃疸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四、高膽紅素血症對機體的影響
第七節 肝功能衰竭
一、肝功能不全對機體的影響
二、肝性腦病
三、肝性腦痛的誘發因素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第八節 食管癌
一、病因
二、病理變化
三、擴散方式
四、臨床與病理聯繫
第九節 胃癌
一、病因
二、病理變化
三、擴散方式
四、臨床病理聯繫
第十節 大腸癌
一、病因
二、病理變化
三、擴散方式
四、臨床與病理聯繫
第十一節 原發性肝癌
一、病因
二、病理變化
三、擴散方式
四、臨床與病理聯繫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十章 泌尿系統疾病
第一節 泌尿系統解剖與組織學
第二節 腎小球腎炎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腎小球腎炎的病理分類及病理特點
三、腎小球腎炎的臨床分型與病理分型的聯繫
四、腎小球腎炎的臨床病理聯繫
第三節 腎盂腎炎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第四節 腎功能衰竭
一、急性腎功能衰竭
二、慢性腎功能衰竭
三、尿毒症
第五節 泌尿系統常見腫瘤
一、腎腫瘤
二、膀胱腫瘤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十一章 生殖系統疾病
第一節 女性外陰疾病
一、尖銳濕疣
二、女陰上皮內腫瘤和女陰癌
第二節 子宮疾病
一、慢性子宮頸炎
二、子宮頸癌
三、子宮體腫瘤
第三節 乳腺疾病
一、乳腺纖維囊性變
二、乳腺纖維腺瘤
三、乳腺增生性疾病
四、乳腺癌
第四節 前列腺疾病
一、前列腺增生症
二、前列腺癌
第五節 滋養層細胞腫瘤
一、葡萄胎
二、侵襲性葡萄胎
三、絨毛膜癌
第六節 卵巢腫瘤
一、卵巢表面上皮性腫瘤
二、卵巢性間質腫瘤
三、卵巢生殖細胞腫瘤
第七節 睪丸腫瘤
一、精原細胞瘤
二、胚胎性癌
第八節 陰莖癌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十二章 造血系統疾病
第一節 惡性淋巴瘤
一、霍奇金淋巴瘤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二節 白血病
一、病因
二、分類
第三節 組織細胞腫瘤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十三章 內分泌系統疾病
第一節 甲狀腺疾病
一、甲狀腺腫
二、甲狀腺機能低下
三、甲狀腺炎
四、甲狀腺腫瘤
第二節 糖尿病
一、病因及發病機理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第三節 瀰漫性神經內分泌系統腫瘤
一、APUD細胞和APUD瘤
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
三、異位激素腫瘤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第十四章 傳染病與寄生蟲病
第一節 結核病
一、概述
二、肺結核病
三、肺外器官結核病
第二節 傷寒
一、病因及傳染途徑
二、發病機理
三、病理變化
四、結局
第三節 細菌性痢疾
一、病因及傳染途徑
二、發病機制
三、病變及臨床病理聯繫
第四節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結局和合併症
第五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四、預後
第六節 脊髓灰質炎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四、合併症與結局
第七節 梅毒
一、病因及傳播途徑
二、發病機制
三、基本病變
四、分期
第八節 血吸蟲病
一、病因及傳播途徑
二、病變及發病機制
三、主要臟器病變及其後果
四、急性血吸蟲病
第九節 愛滋病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四、預後
小結
自測題及參考答案
中英文名詞索引

文摘

二、炎症的原因
能夠引起組織損傷而導致炎症反應的因素統稱為致炎因子。致炎因子種類繁多,可歸納為以下幾大類。
(一)物理因子
高熱、低溫、電擊、電離輻射、放射線、紫外線、切割、撞擊、擠壓等造成組織損傷後均可引起炎症反應,屬非感染性炎症。
(二)化學因子
外源性化學物質及內源性化學物質均可引起炎症的發生。
1.外源性化學物質如強酸、強鹼等腐蝕性物質及松節油、芥子氣的損傷均可引起炎症,屬非感染性炎症。另外酗酒、吸菸也可導致炎症。甚至一些藥物也可引起炎症,如異煙肼、利福平可引起肝臟損傷,出現肝炎樣改變。
2.內源性化學物質如壞死組織的分解產物、體內代謝產物的堆積可以引起炎症。腎功能衰竭時,尿素在體內的堆積可引起肺炎改變。膽道阻塞,膽汁可引起肝臟損傷和炎症。
(三)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如細菌、病毒、支原體、立克次體、真菌、螺旋體和寄生蟲等感染機體引起的炎症在臨床上最常見。
上述病原體在體內繁殖,不但可以直接或間接損傷細胞,而且還可以通過釋放毒素或通過免疫反應損傷組織,引起炎症。細菌和病毒不但可以產生毒素或在細胞內繁殖直接引起細胞溶解壞死,而且可以通過其抗原性引起免疫反應。真菌一般不產生毒素,但具有弱抗原性,可引起變態反應導致組織損傷和炎症。寄生蟲在細胞、組織內寄生,可以通過機械作用損傷組織,也可以通過抗原作用,引起免疫反應。
由生物因子引起的炎症,稱為感染【infection)。是最常見和最重要的一類炎症。生物因子的致病作用,與病原體的數量、毒力及機體的反應性有關。
(四)免疫反應
各型超敏反應均能造成損傷,引起炎症。工型超敏反應,如昆蟲毒液引起的皮疹、支氣管哮喘;Ⅱ型超敏反應,如抗基膜性腎小球腎炎;Ⅲ型超敏反應,如免疫複合物性腎小球腎炎;Ⅳ型超敏反應,如結核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異體器官移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排斥反應;以上均屬免疫反應引起的炎症。
三、炎症介質
在炎症過程中由細胞釋放或體液中產生的參與、介導炎症反應的化學物質稱為炎症介質(innammatorymediator)。這些炎症介質包括細胞釋放的炎症介質、白細胞產物和體液產生的炎症介質。這些介質通過各種途徑作用於血管,使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引起滲出,吸引白細胞到達炎症部位,導致組織損傷,引起局部炎症反應和全身反應。

序言

隨著醫學教育的蓬勃發展,醫學專科層次的課程出現了融合的趨勢。依據高等醫學專科的培養目標,結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醫科類專科層次的要求和遠程教育的特點,本著淡化學科界限,強調人的整體觀念的原則,我們借鑑國內外教材在教學內容整合、版式設計等方面的經驗,將病理解剖學和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內容以其內在的有機聯繫為基礎,以新的課程結構重新組合。將疾病時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功能和代謝改變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編寫了這本《病理學》。本書著重介紹病理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特別是基本病理過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礎知識。
教材各章融學習目標、教學內容、重點提示、章末小結、自測練習題為一體,突出助學、導學的功能。內容編寫力求語言簡練、條理清楚、深入淺出。專業名詞均用黑體顯示,便於查找。
與本教材配套的其他學習媒體有:《病理學圖譜》,高子芬主編。病理學錄像教材,高子芬、吳立玲主講。病理學(總論)cAI課件,郭曉霞、宮恩聰等編制。多種教學媒體中,以文字教材為主媒體,其他為輔助媒體。媒體之間各有側重,互相配合,構建多層次、立體式學習支持體系,為自學者提供學習方便。
本教材適合於醫學高等專科學生、遠程醫學高等專科學生、各種業餘學習和成人教育的醫科類專科學生學習。
承蒙闞秀教授、張立克教授、孫天正教授審閱本書;邵宏權同志在版式編排,許立、馮智勇同志在文字編輯中付出的辛勤勞動,在此深表謝意。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特別是在課程融合方面缺乏經驗,本書的不足之處及錯誤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同道和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