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書共十五章,前十一章系統介紹各類基本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命名和主要化學性質,同時講述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後四章分別介紹與醫學、生命科學關係密切的生物分子,糖類、脂類、胺基酸、肽、蛋白質及核酸的化學結構和主要的物理、化學性質。每章均附有一篇小資料,內容涉及有機化學的進展,有機化學與醫學、藥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的聯繫等,內容豐富,可讀性強,有利於開闊讀者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編輯推薦
●符合當前的教學實際情況,刪去了與中學化學、基礎化學、生物化學重複的內容,教師講授、學生必修的內容少而精,但蘊涵的知識豐富、信息量大,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針對醫學類專業學生結構化學基礎薄弱的現實,編寫電子效應、反應機理等重要知識內容時,採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敘述方法,在反覆套用中加深理解,此部分內容的處理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章後的閱讀材料涉及有機化學與醫學、藥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的聯繫等專題,可讀性強,有利於開闊讀者視野,激發學習興趣。
●可作為高等院校醫學類各專業學生教材,也可供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及醫學檢驗等專業學生使用。
●配套:多媒體教學課件(可向使用單位免費贈送)。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有機化合物與有機化學
一、有機化學的產生與發展
二、有機化學與醫學的關係
第二節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
一、碳原子的結構與共價鍵
二、碳原子的軌道雜化
三、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現象
第三節有機化學反應的類型
一、共價鍵均裂與自由基型反應
二、共價鍵的異裂與離子型反應
第四節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一、根據碳骨架分類
二、根據官能團分類
第五節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一、分離提純
二、元素定性、定量分析
三、確定實驗式和分子式
四、結構式的測定
【小資料】化學——打開生命奧秘之門的鑰匙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二章烷烴和脂環烴
第一節烷烴
一、烷烴的結構
二、烷烴的同系列和通式
三、烷烴的同分異構現象
四、烷烴的命名
五、烷烴的物理性質
六、烷烴的化學性質
第二節脂環烴
一、脂環烴的分類和命名
二、環烷烴的結構
三、環烷烴的化學性質
第三節構象異構
一、烷烴的構象
二、脂環烴的構象
【小資料】淺談自由基
參考文獻
習題
第三章烯烴和炔烴
第一節烯烴
一、烯烴的結構和命名
二、烯烴的同分異構
三、烯烴的物理性質
四、電子效應
五、烯烴的化學性質
六、烯烴的加成反應機理
七、二烯烴
第二節順反異構
一、產生順反異構的條件
二、順反異構體的命名
第三節炔烴
一、乙炔的結構
二、炔烴的命名
三、炔烴的物理性質
四、炔烴的化學性質
【小資料】番茄紅素的保健作用
參考文獻
習題
第四章鏇光異構
第一節物質的鏇光性
一、偏振光與鏇光性物質
……
第五章芳香化合物
第六章鹵代烴
第七章醇、酚和醚
第八章醛、酮和醌
第九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十章羥基酸和酮酸
第十一章含氮有機化合物
第十二章糖類
第十三章脂類
第十四章胺基酸、肽和蛋白質
第十五章核酸
習題參考答案
主題詞漢英對照
序言
《醫學有機化學》是“21世紀醫學院校數理化系列規劃教材”之一,是供臨床、口腔、護理、預防、影像、麻醉等醫學專業本科生使用的有機化學教材。本教材根據普通五年制醫學院校各專業的培養目標,21世紀對高等醫學人才的要求編寫而成,共16章。本教材由濰坊醫學院、濟寧醫學院和濱州醫學院等合作編寫。在編寫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學生為本”的理念,在堅持教材“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和系統性”的基礎上,力爭做到內容精練、注重基礎、突出重點、分散難點、便於講授、易於自學。
本教材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目前各校基礎課學時壓縮的現實情況,在保證教材完整性、系統性的基礎上,精選教材內容,刪除了在中學化學和基礎化學中已有的部分內容。
(2)各章內容既保持了有機化學的系統性,又突出了醫學有機化學的特色。教材內容的選取充分考慮到21世紀醫學人才所需要的有機化學知識,也充分考慮到醫科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實際情況,力求從醫學教育的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講述通俗易懂,每章配置了適當習題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內容。
(3)本教材的編者大多數是從事多年有機化學教學工作的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對有機化學教學的教育體系和內容有著全面的了解。本教材充分吸收了編者的教學經驗和改革成果以及多部優秀教材的精華。
(4)電子效應、反應機理是有機化學的重要基礎理論,也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本教材針對醫科學生結構化學基礎較為薄弱的現實情況,避免單純羅列抽象概念,注意分散難點,採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敘述方法,給出清晰明確的概念,簡明易懂的實例,通過做習題加深理解。
文摘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有機化合物與有機化學
一、有機化學的產生與發展
有機化學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它與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地球上有了人類開始,人類就本能地與各種有機化合物打交道,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有機化合物。早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前,我們的先人已經會釀酒、制醋,並逐步發展到使用染料、中草藥及香料等有機化合物。當然,那時一般使用的還不是純淨的有機化合物,而僅限於從動物、植物體中提取製備得到的混合物。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之後,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得分離提純有機化合物的技術迅速發展。例如,1769年分離提純了酒石酸,1776年分離提純了乙二酸,1780年分離提純了乳酸等。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認為只有具有“生命力”的動物、植物體才能製造有機化合物。直到19世紀初,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仍然認為,有機化合物只能在活細胞中,在固有的“生命力”的作用下由活細胞產生,人工的化學合成對此是無能為力的。有機化合物的性質明顯不同於當時已知的許多礦物質,於是化學家開始把物質分為兩大類。把從礦物質中獲得的分為一類,從有生命的動物、植物體中獲得的物質分為另一類。1807年,瑞典化學家柏則里(Berzelius)首次把從動物、植物體中獲得的化合物命名為“有機化合物”,意為“有生機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