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醉落魄 ·蘇州閶門留別
蒼顏華發,故山歸計何時決 !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佳人 ,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 ,瀟瀟細雨涼吹頰 。淚珠不用羅巾浥 ,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醉落魄:詞牌名。即《一斛珠》。據曹鄴小說《梅妃傳》載,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賜江妃。江妃不受,寫下“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詩句。玄宗閱後不樂,令樂府以新聲唱之,名《一斛珠》。雙調五十七字,仄韻。
2.蘇州閶(chāng)門:春秋末期,伍子胥始築吳都,閶門是這座城池“氣通閶闔”的首門。
3.故山:指故鄉。歸計:回鄉的打算。
4.佳人:指秦樓楚館裡的商女,這裡指的是歌女。
5.離亭:古時驛路邊設有亭舍,所謂“十里五里,長亭短亭”(庾信《哀江南賦》),是供行人歇息之處,也是人們送別之處。
6.涼:寒冷。這裡指寒風。
7.浥(yì): 通“澠”。沾濕。
白話譯文
容顏蒼老,白髮滿頭,回家的計畫不知何時能實現。老友新朋都已斷了聯繫,只有你殷勤為我設宴踐行。
就要告別而去,開口未歌先淒咽,細雨和涼風吹打著面頰。不要用手帕擦眼淚,就任由它灑滿衣衫吧,再次相會時,便把這作為相知、想念的憑證。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由杭州北上密州任職,途經蘇州,蘇州太守王海設宴招待,這是蘇軾一年之中第三次過蘇州。席上,有個歌女不忍其離開,故蘇軾即席寫了一首《阮郎歸》送她。過了幾天,長亭送別,蘇軾又作此詞以為酬贈。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先是直抒思鄉之情,謂雖已“甚顏華發”,卻是“故山歸計”仍未決。
詞人此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導致了“舊交新貴音書絕”。而且眼前,“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只有這位歌妓情意懇切,輸肝瀝膽,是可貴的知己。這首閶門留別詞中,可以看到詞人不僅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侍宴的歌妓,對她以及她們寄予深刻的同情,而且進一步把佳人當作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把自己的宦遊漂泊與歌妓不幸的命運聯繫起來。同是天涯淪落人,同樣有不幸的命運,臨別之際,作者自然會觸動真情。
下片寫與佳人依依惜別的深情。由“殷勤別”到“離亭欲去”,意脈相連,過片自然。不同的是上片由己及人,下片由人到己,充分體現出雙方意緒契合,情感交流。歌妓擅唱,以歌贈別屬情理之中。但與自己最愛重的知音作別,就必然是未歌先淒咽,以至於泣不成聲。然而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個“咽”字說盡了佳人的海樣情深。十月初冬,寒風襲人,但雙方只覺得離愁如滿天細雨,紛紛揚揚,無窮無盡,一時意忘了冷風吹淚臉。
結句用武則天《如意娘》詩之詩意:“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詞人用意則更進一層,勸佳人不用羅巾搵淚,任它灑滿羅衫,等待再次相會時,以此作為相知貴心的見證。這既是勸慰佳人,也是自我寬解,此時灑淚相別,但願後會有期。
縱觀蘇軾的一生,一直處於“欲仕不能,欲隱不忍”的矛盾中。自因反對新法而離京後,他鬱郁不得志,思歸故里之情更為迫切。此詞即流露出上述思想。
名家點評
明代戲曲理論家沈際飛《草堂詩餘別集》:止有佳人惜別可悲,既有佳人惜別可慰。墨香猶噴。
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張志烈《蘇軾由杭赴密詞雜議》:蘇軾對於這些聰慧、美麗、善良而地位低下、處境痛苦的女子,有著真誠的尊重和同情。比如過蘇州時所作《醉落魄》云:“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
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成善楷《東坡樂府中歌妓詞的美學意義》:東坡歌妓詞的美學意義,還表現在他對被侮辱、被損害的歌妓的平等相待和深刻同情,而這往往是和他一生的坎坷不平連在一起的。他在……《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里,把殷勤留別的佳人,引為比舊交新貴都更為可貴的知己。
蘇軾研究專家孔凡禮《三蘇年譜》:詞首雲“蒼顏華發”。歐陽修三十九歲在滁州作《醉翁亭記》,已雲“蒼顏華發”。蘇軾此時(元豐二年四月)已四十四歲,自可雲之。詞雲“舊交新貴音書絕”。此句應予以較多注意。蘇軾已感到處境之孤立。其時,蘇軾不滿新法之詩及言論,正為反對者所乘,其影響正在日益擴大,一場暴風雨勢將降臨其身。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