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酒房鄉歷史悠久,因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姚關人在此地釀酒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後改稱酒房。民國前夏、商、周至春秋屬哀牢部落轄之。西漢時期屬益州刺史所屬哀牢國域。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屬益州郡不韋縣(今施甸)。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屬益州西部都尉6縣之不韋縣轄之。東晉至南、北朝屬永昌郡。唐代南詔時,屬永昌節度轄地。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隸石甸長官司。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隸永昌府施甸長官司,二十一年(1388年)隸施甸巡撿司。嘉靖元年(1522年)屬永昌府。萬曆十一年(1585年)屬鎮姚守御千戶所。清代順治六年(1649年),隸平彝州(今施甸)。順治十二年屬平彝州“八鄉地”之一。順治十八年(1661年隸保山縣)。康熙六年(1667年)屬平彝州八鄉中靖邊鄉之一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從靖邊鄉分設關外鄉(今酒房),隸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廳。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年)置關外鄉,隸保山縣施甸分治縣轄。民國二年(1913年)隸保山縣第四區(施甸)。民國六年(1917年)隸保山縣第二區。民國十年(1921年)隸保山縣第六區(姚關)。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分設關南、關西、關外三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鄉合併設關南鄉,隸保山縣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
1958年2月,酒房、舊城及姚關南部山區合併為舊城區,同時從保山縣析出劃歸昌寧縣轄,酒房屬舊城區直轄7個鄉。同年12月,廢舊城區,酒房從舊城析出成立酒房人民公社。1958年12月,酒房公社更名東風公社。1961年3月,東風公社復稱酒房公社。同年4月25日,酒房區從昌寧縣析出復歸保山縣轄。同年11月,舊城區(舊城公社)併入酒房區(酒房公社)。1963年2月,施甸從保山析出設立施甸縣,酒房區從保山縣劃出隸施甸縣轄。1965年9月8日,舊城從酒房析出單設區,哨寨從姚關析出,併入酒房區。1966年10月4日,撤銷酒房區,復設酒房公社(一級),同時,酒房更名“紅星”,即紅星公社。1971年6月1日,紅星公社復稱酒房公社。1978年12月,廢除公社“革命委員會”和大隊“革命領導小組”,公社、大隊統一改稱“管理委員會”。
1984年3月1日,廢止人民公社,設立酒房區公所,1988年2月,撤銷酒房區(區公所),成立酒房鄉人大主席團和酒房鄉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全鄉共轄酒房村、擺田村、梅子箐村、小寨村、里強村、埡口村、後寨村、坪子地村、沙子村、舊寨村共10個村民委員會、166個村民小組、380個自然村。
根據《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調整建鎮標準的報告的通知》(國發〔1984〕165號)、《雲南省民政廳關於規範撤鄉設鎮報批工作的通知》(雲民行字〔2001〕20號)和《施甸縣撤鄉設鎮工作實施方案》精神,酒房鄉於2014年11月份完成了酒房鄉撤鄉設鎮工作。
地理環境
全鄉森林覆蓋率44%以上,年平均氣溫18.4℃,年均降雨量1200mm,全年無霜期240天。
氣候資源
全鄉呈低熱、溫熱、溫涼、高寒四種氣候,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動植物資源豐富,適宜多種作物的生長,轄區內森林茂盛,資源豐富,有鉛鋅礦、鐵礦、石料等地下礦產資源;有中藥材、多品種野菜、野生食用菌、山竹筍等生物資源。全鄉森林275000畝,核桃56000畝。森林覆蓋率52.4%以上。
人口民族
全鄉有彝、布朗、回、白、傣、僳僳、佤等少數民族。2013年末,全鄉5868戶25720人,農業5675戶25266人,非農業463戶872人。
經濟概況
全鄉耕地面積35609畝,糧食總量692.2萬公斤,人均占有糧食219公斤,人均生產糧食276.8公斤。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甘蔗兩大產業。
2007年末,農村社會經濟總收入9380.28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959.2元。
酒房鄉確立了煙、蔗、茶、核桃、生豬五大經濟骨幹產業。
2014年,全鄉經濟總量得到提升,國民經濟平穩增長,全鄉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完成1285萬元(其中:國稅85萬元,地稅1200萬元),比2013年1220萬元增加65萬元,增幅為5.3%。
公共財政支出預計為6075.93萬元(含項目)。
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預計達40958.4萬元,比2013年35616萬元增加5342.4萬元,增長率為15%;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6819元,比2013年5929元增加890元,增幅為15%;全鄉存款餘額預計達16121萬元,比2013年年末15075萬元增加1046萬元,增幅為6.9%。貸款餘額預計達9783萬元,比2013年7893萬元增加1890萬元,增幅為23.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1645.75萬元,超過縣委、政府下達考核基數10000萬元的16.46%。招商引資預計完成320萬元,完成考核任務300萬的106.67%。
社會事業
全鄉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了鄉村組三級科技推廣服務網路。實現了鄉有科技示範站、村有科技示範點、戶有科技明白人的目標。
全鄉現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9所,幼稚園2所,教職工197人,在校學生達3800人,中國小入學率100%,中學鞏固率97.4%,國小鞏固率99.6%。
全鄉現有衛生院1所,10個村級衛生醫療室,鄉衛生院設備先進,科室齊全,共有病房15間,能夠滿足民眾就醫需要,全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了100%。
文化設施基本齊全,有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1個,農家書屋10個,以建戶戶通工程2100戶,村村通3900戶,廣播覆蓋率100%,電視覆蓋率100%,可以滿足全鄉民眾精神和文化生活需要。
電力通訊事業廣泛普及。鄉供電電源來自變電站4千伏電力系統,高低壓線路總長度達313公里,電網覆蓋率達100%,電力供應充足。
固定電話發展到5500餘部,普及率達54%;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建成了移動通訊系統基站8處,移動通訊發展到16000餘戶,平均三人一部行動電話。
專業市場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建設大市場,促進大流通”的指導思想,投資210萬元建成農資交易市場1處;以撤鄉建鎮為目標,依據《城鄉規劃法》,對集鎮進行高起點規劃,高起點建設,高標準管理,高效能經營,進一步加快城鎮化進程,投資完成685萬元的集鎮建設,促進了商品流通,集鎮功能逐步走向專一化、規範化;相繼建起了“打黑糖廠”、擺田冠勝礦業初治廠、茶葉初治廠等7個民營企業,積極探索融資渠道,以“撤鄉建鎮,爭星晉位”為目標,努力提升集鎮建設品位,精心打造誠信、文明、生態、和諧的酒房集鎮形象。
風景名勝
善洲林場
善洲林場有5.6萬畝森林,我鄉境內有37883畝,為國家級生態公益林。林場保留有原汁原味的各類歷史資料,集紅色教育、旅遊觀光為一體,吸引了八方遊客,是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和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在黨員幹部教育、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都有較強的宣教作用。
打黑溫泉
地處怒江峽谷腹地的打黑溫泉,泉眼眾多,有郭家寨、打黑連片,奇峰怪石林立,形態各異。泉水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治療風濕、胃病、皮膚病有神奇療效。溫泉谷地景含野趣,泉涌溫情,綠樹成蔭,別有一番人間仙境般的神奇意味,讓人體爽神怡,流連忘返。
少數民族文化
酒房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鄉內有彝、布朗、回、白、傣、僳僳、佤族等各類少數民族3000多人,有著各類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有鮮艷奪目的民族服飾,有生動抽象的民族文字,有濃厚淳樸的民族語言。在每年火把節有節慶活動,主要以“打歌”、跳“圓圈舞”等活動為主,跳舞時伴以象腳鼓、鈸和小三弦等樂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酒房境內有古代遺址茨竹關、抗戰遺址老兵洞碉堡、大紅梁子碉堡、岩子頭碉堡、雞腸水碉堡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遺址詮釋了酒房人民保家衛國、碧血丹心的崇高品質,既是後人研究了解這場戰爭歷史的實物依據,也是我們今天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