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仙
jiǔ xiān ㄐㄧㄨˇ ㄒㄧㄢ
天上人間 惟有酒仙
解釋
嗜酒的仙人。多用於對酷愛飲酒,崇尚老莊者的美稱
出處
唐白居易《對酒》詩之三:“賴有酒仙相煖熱, 松 喬 醉即到前頭。”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石曼卿﹞飲酒過人,有 劉潛 者,亦志義之士也,常與 曼卿 為酒敵。聞京師 沙行 王氏 新開酒樓,遂往造焉,對飲終日……至夕殊無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喧傳 王氏 酒樓有二酒仙來飲。” 清丘逢甲《游羅浮》詩之八:“住世為酒人,出世為酒仙。”
劉伶
酒仙是提起“酒仙”,有的文化知識和飲酒常識的人都會想到那個醉臥在晉代竹林里的劉伶。劉伶飲酒的傳說大概應首推“杜康造酒醉劉伶”,杜康是酒的創始人,是酒聖,而劉伶專喝他的酒,必是酒仙無疑。可是,杜康即是少康,少康則是傳說中夏國的國王,而劉伶卻生活在西晉的沛國,這“杜康造酒醉劉伶”便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其實這也不難解釋,既可以理解為杜康造的酒保存到晉代,也可以理解為酒最初是由杜康造的,我們還可以想像,在仙界那個靈魂的自由王國里,劉伶慕名尋到造酒者杜康,杜康則讓他的瓊液將劉伶醉到了三年。這三年也是凡界的說法,在仙界只不過是三天罷了。
我國從古至今沒有一部專寫飲酒者的史書,而且歷代以來,人們對飲酒總是褒貶不一,很少有為飲酒者立傳的,因此,現在想要查找一下劉伶每日裡飲酒的次數和每次的量數,實在是困難之至。
不過,有一點到可以稍加證實,即是劉伶在青少年時代是不太飲酒的,否則,他就當不上建安參軍。可是他這個參軍不是當膩了,便是有點看不出火候,竟對朝廷發出了策問。大嚷大叫要推行老莊思想,推行“無為而治”的觀點,其結果是不但沒有能夠使皇帝老子“無為”,倒是自己被一“無能”之名而罷免。
劉伶的酒緣應該是在他被罷免之後才結的。 他的骨子裡已浸透了“無為”的思想,現在又真的無處可為,便開始放蕩竹林,飲酒做詩,自傲清高,留下了千古的酒名。
劉伶對於“酒罈”的一大貢獻當推他作過《酒德頌》,極力宣傳他的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蕩生活,無奈是文中對禮法的藐視太過了頭,以致今天要尋到此文已經是一件不大不小的困難。
劉伶的一則飲酒的故事和莊周先生的人生觀到也極為相似,據說劉伶出遊在外的時候,曾讓僕人扛把钁頭隨在其後,並叮囑道:“我在什麼地方醉死了,就地把我埋了。”表現出一種極度的超脫。
可是,劉伶的酒真的喝過了頭,不但使他失去了政治上的地位,也使他空掛了“竹林七賢”之名,沒有留下一篇讓後人叫絕的佳作,只留下一個流傳千古的酒名,或褒或貶,評說不一。
李白
被封為詩仙的李白也屬於酒仙之列,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酒,便沒有輝煌了中國文學史的詩仙李太白,“李白斗酒詩百篇”便是佐證。
李白在哪裡,李白在叢山峻岭之間。那位頭帶峨冠,腰佩長劍的遊俠就是李白。李白不同於其他遊俠道士的地方,是他的腰間沒有那隻酒葫蘆。他是富家子弟,有很多金銀供他花銷,走到哪裡,就喝到哪裡,用那隻酒葫蘆幹嘛?李白在青年時代是不太喜歡獨飲的,每到一處,他都散金結友,飲酒做詩,喝了無數美酒,寫下了無數優美壯麗的詩篇。李白確實是有才氣的,就在遊山玩水間,就在飲酒做詩時,大名已經傳到了京都,使得皇帝老子也感到他是天下奇才,下了三道詔書,征他入京。
這位詩人雖然向來傲視權貴,但他也是人,也想有一展自己才華的機會,還是高高興興地走向了京都。臨行前,仍不忘置一席酒,以示慶賀,並且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長歌而去。一種苦盡甜來,一展鵬程的心態溢於言表。
可是李白想錯了。皇帝老子並沒有給他什麼實權,只不過是讓他在歌舞廳中填幾首如“雲想衣裳花想容”的歌詞來以供消遣。雖然只是一種消遣的藝術,但也表現出李白超眾的才華,常常帶醉上殿,一詩驚倒四座,連貴妃也不得不側目相看。
皇帝是不能終日消遣的,這便給李白留下了飲酒交友、舉杯吟詩的機會。這個狂傲的才子經常出現在長安街頭,出現在文人墨客的酒桌旁,與“四明狂客”賀知章等人結成了“酒中八仙”,得意的生活令他自己也常常回憶:“昔日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便是當時的寫照。
其實,這不過是一種表面現象罷了。正在走下坡路的唐朝統治和宮廷中爾虞我詐、腐朽荒淫的生活,使這位偉大的詩人實在難以忍受,終於在一次酒後做出了讓皇帝無法容忍的事情。他雖然把腳伸出去,讓那位權宦高力士脫下了靴子,侮辱了那位不可一世的人物。但高力士也不是吃醋的,那朝靴自從高力士的手中脫下來,也就很難再穿上去了。沒有辦法,李白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向皇帝打了辭職報告,離京而去。
李白喜詩、喜酒、愛月,一組《月下獨酌》,道出了人生的另一種意境。
誰是相知相愛的親人,唯有舉杯邀月,醉臥花間。政治上的抱負終成泡影,日過中天,誰也無可奈何。
如果說《月下獨酌》還帶有表層次無聊醉酒的意味的話,那么,《將進酒》則表現內心的一種與世滄茫同愁苦的巨大悲哀,一句“與爾同消萬古愁”,已經不僅僅是悲嘆人生的“奔流到海不復回”和“朝如青絲暮如雪”了。
即使是在“萬古愁”難消的時候,詩人也仍然表現出宏大的氣勢,同時蘊涵著一種極為矛盾、複雜的心理,一面是“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樣壯志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另一方面又是“但願長醉不願醒”,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又表現出對功名富貴的極度蔑視。
李白的故事應該有一個浪漫的結尾:一葉小舟飄蕩在採石江中,一代詩聖且歌且飲,傲笑天下,終於,那個最輝煌的時刻到來了,詩仙投入到了江中,向那深藏在江中的明月游去,漸漸地同明月溶為一體,在靈魂的天國里,他終於得到了他歌詠了一生的明月,成為千古絕唱。
武松
這位酒仙還躺在景陽崗前的大青石上,鼾聲如雷,那意思,是要把大青石睡得風化了之後,再醒來趕路。
各位大概知道了,我要說的這位,就是《水滸傳》中的武二郎。我之所以說他是《水滸傳》中的武二郎而不說他是北宋末年的武松,是因為武松的名氣是通過施耐庵才得以流傳百世的。
這武松本來是清河縣小有名氣的人物,可他卻非常貪戀杯中之物,每每喝醉之後,便要與人打官司。這次,他攤上了一樁大官司,把人給打死了,無可奈何之際,只得遠去他鄉。
沒想到竟在半路上遇到了這個“三碗不過崗”的酒店,年輕氣盛、酒量如海的武二郎只把那招牌看成是狡猾的酒家做的一條嚇人的廣告,根本沒放在心上,一口氣喝了十八碗。這酒本是叫“出門倒”的,可武松喝了十八碗出門之後竟沒有倒下,卻回過頭來嘲笑酒家:“卻不說三碗不過崗!”然後大步向前走去。
如果沒有這十八碗酒,武松能否打死那隻吊睛白額大虎,可就不好說了。那隻大虎出現的時候,武松的酒雖然嚇醒了一半,但那剩下的一半正好是酒的威力所在,結果是三拳兩腳,就把那大蟲給打死了。那些被害已久的陽穀縣民眾好不高興,把綢緞和鮮花都披掛在武松的身上。武松因打虎而揚名於世,而打虎的力量又恰恰是那十八碗老酒的威力。這樣,武松的英名和武松的酒名便如日月一樣,同貫長虹。
沒有酒,武松是不可能成為英雄的,武松自己也說:“我卻是沒酒沒本事,帶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這力氣不知從何而來。若不是酒醉後了膽大,景陽崗上如何打得了這隻大蟲?”
正如俗話所說:“酒壯英雄膽”,為此,武松在施恩要教訓蔣鬥神時,才提出了“三碗不過望”的要求。望便是酒幌,一路之上,凡遇酒店,必喝三碗,否則便不能前行,十四五里路,十二三個酒家,武松竟喝了三十五六碗,本事也不知道增到多少分了,那小小的蔣鬥神,只不過是他掌中的一隻臭蟲。
話又說回來,酒壯英雄膽,提前得是英雄。假如你根本就沒有什麼本事,卻硬充好漢,拿酒來灌,想藉此揚名,到後來只能成為灘到在地上的一堆亂泥,成為狗熊。
劉伶喝酒而有酒名,李白喝酒而有詩名,武松喝酒而增英名,同是飲酒,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