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概況
據調查,全區有鳥類258 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9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32種, 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鶴越冬地,全球約95%的白鶴在此越冬, 也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鴻雁群體所在地。該保護區已逐步成為世界保護、研究鳥類的重要基地。 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3914平方公里,容積達300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20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
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澤、彭湖、官亭湖等多種稱謂,在漫長的歷史年代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遠在地質史“元古代”時期,湖區為“揚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八九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湖區地殼又經斷陷構成鄱陽湖盆地錐形。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彭蠢澤”向南擴展,湖水進抵今鄱陽湖。在彭蠢澤大舉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陽盆地上原本是人煙稠密的城鎮,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鄱陽縣城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淹人湖中,而位於海昏縣鄰近較高處的吳城卻日趨繁榮成江西四大古鎮之一,因此,歷史上曾有“淹了海昏縣,出了吳城鎮”之說。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由於帶有大量水蒸氣的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鄱陽湖流域自古以來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富裕地區,我國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如徐稚、陶淵明、林士弘、劉恕、洪适、江萬里、朱耷等都在湖區出生和成長。這裡又發生過許多威武雄壯的英雄事跡,如周瑜操練水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水戰、太平軍“湖日大捷”、李烈鈞在湖口發起“二次革命”等。鄱陽湖是古代從北方進入江西的唯一水道,發生在鄱陽湖上的文人軼事和民間傳說則更是難以勝數。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描述的正是鄱陽湖上的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宋代詩人蘇軾在《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時寫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寫的是鄱陽湖的勝景。
景區特色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水位最高時湖泊約170公里長,最寬處為74公里。形狀像一個大葫蘆,倒掛在長江南岸。由贛江、撫河、饒河、信江、修河五條主要河流分別從西、南、東南三面供水,然後注入長江。枯水季節,水落灘出,各種形狀的湖泊星羅棋布,草地、濕地碧綠一片。1980年建立鄱陽湖自然保護區,面積為35000公頃,1988年建立鄱陽湖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22400公頃。
鄱陽湖每年洪水期、枯水期水位變化很大,10月~翌年3月水落灘出,魚、蝦、螺、蚌及各種水草豐富,是候鳥越冬棲息的樂園。約有鳥類148種,其中水禽69種,屬國家保護的鳥類有20種,主要有白鶴、白頭鶴、黑鸛、大鴇、鵜鶘、白琵鷺等瀕危物種。建立保護區以來,開展鳥類環志,生態觀察、飼養馴化等研究工作,保護管理珍貴鳥類,各種候鳥的數量顯著增加。每年冬春季,成群候鳥飛翔,壯麗奇觀,受到國際鶴類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的重視。
鄱陽湖的植被在湖泊中主要水生植物為苦草、眼子菜、綠藻、藍綠藻,僅有小面積的蘆葦。附近山地丘陵植被是以苦櫧、絲栗栲、鉤栲、甜櫧、青岡櫟、木菏等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天然次生林,此外還有杉、竹混交林;杉、馬尾松及闊葉樹混交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等。人工林大多為杉、馬尾松及其他經濟林樹種。
保護區內有9個淡水湖泊及周圍沼澤地和濕草地。湖水面積在4-9月的豐水季節為46466公頃,而枯水季節僅為5000公頃。保護區內的低丘岡地海拔為37米,有一些森林、農田和沙山等。保護區外除湖泊外,還有山地丘陵,西北部起伏較大,東部及東北部地形較為平緩,南部則多為坦蕩的農田及低丘崗地。
自然地理
地質地貌
保護區位於湖的西北面,基本處於海拔11-12米之間,地勢平坦,西半部受修河水影響,東部受贛江水影響(圖4),這兩河在吳城鎮相匯。吳城是由沉積岩構成的平緩的“小島”,最高處獅子山高39.6米,地層斷裂和河水侵蝕共同作用形成了吳城現有的地貌。
氣候
鄱陽湖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型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乾燥寒冷,冬季甚少出現霜凍。1983-1985年水修縣錄得最低溫度為-4.9℃(1985年12月),夏季氣溫高達30℃以上,水溫近似於氣溫。
降水全年都有,最大的降水量在4?月,但降水分布每年區別很大,年總降水量約為1700毫米。相對濕度頗為穩定,全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
鄱陽湖為多強風地區,特別是湖的北面,由長江經湖口狹窄通道進入鄱陽湖,對風有加速作用。水修縣月平均風速為2.4-2.8米/秒。尚缺乏風向方面的數據,一般來說,冬季多北風,夏季多南風。冬季下雪不多,雪量僅3-7毫米。
水文
“鄱陽湖盆”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質史上300萬年以前,當時發生了三組大的地層斷裂共同作用形成了“鄱陽湖盆”。在距今約18000年以前最後一次冰川期,估計當時海平面比之前低120-130米,當時的長江底床比之前陡峭,在九江下游形成一個約40米的深漕,使得“鄱陽湖”水很迅速地進入長江,不能在“鄱陽湖盆”形成湖泊。冰期過後,氣溫逐漸變暖,海平而慢慢上升有現有的水平。由於海水的頂托作用,長江河床的溯流侵蝕作用停止,使得長江和“鄱陽湖盆”的高差因淤積而逐漸減少,從公元5世紀開始,鄱陽湖因河水瀦留逐漸形成,到18世紀鄱陽湖達有的規模。
鄱陽湖可籠統地稱之為“吞吐型”湖泊,或者說是“過水型”湖泊,積水面積達16.2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全部面積的9.72%。一般來說,從2月到6月,進湖水量大於出湖水量,從7月達翌年1月,出湖水量大於進湖水量,出湖量取決於五條河(贛江、修河、信江、撫河和饒河)和長江的水位差,最大出湖量為28800立方米/秒,最小的出湖量可以是負數,即長江倒灌,達9450立方米/秒,鄱陽湖平均每年出湖量是1347億立方米。在水位為21.69米時,鄱陽湖的水而積達3210.22平方公里,蓄水量達251.7億立方米。當水位只有9米時,水而僅216.62平方公里,蓄水量僅4.6億立方米。鄱陽湖平均每10天更新一次湖水。
鄱陽湖南北長170公里,平均寬度16.9公里(最大寬度70公里)。湖岸線1200公里,隨著自然季節性的水位下降形成330000公頃濕地,其中保護區占22400公頃。
鄱陽湖的泥沙淤積主要來自五大河流,每年帶進湖中的泥沙量達2104000噸,其中半數流入長江,剩餘部分沉積在鄱陽湖,使湖床每年升高1.7毫米。
大量的圍湖造田,使湖的容量減少,造成了鄱陽湖調節洪水能力下降,加劇了洪澇災害。因此,湖堤不得不越修越高。長江流域其它湖泊也出現類似情況,使得長江水位上升。過去的40年中,由於圍墾,與長江相連的湖區而積由20000平方公里萎縮到7000平方公里(鄱陽湖和洞庭湖是僅存的兩個沒有受人工控制的湖泊),1954年長江曾發生歷史上最大洪水(水位達21.69米)。如果再發生這樣大的洪水,由於鄱陽湖調節能力的降低,水位將比1954年增高2米。
鄱陽湖在控制長江洪水中有著重要的調蓄作用。通常情況下,雨季由東向西通過中國南部,因此,五河水流高蜂出現 在長江高峰到來之前,這樣,在長江水倒灌進鄱陽湖之前五河的洪水已流出了鄱陽湖。
鄱陽湖一般水質優良,局部地區的污染主要是有機廢物、重金屬(銅、鋅、鉛)污染和有機酚污染,在枯水季節水質較差,最大主要污染在鄱陽湖的南面,來自南昌的生活和工業污水。饒何上游是中國最大的銅礦基地,由饒河帶進的主要是重金屬銅污染。污染最輕微的地區是鄱陽湖的西北面,也就是鄱陽湖保護區所在地。鄱陽湖是大型的淺水湖泊,湖面大部分在海拔12?7米之間,最深點海拔7.5米,差不多位於湖的最南端。湖床的形成起因於泥沙的淤積。
植被情況
保護區內植物分布受到全年水位大幅升降變動的重大影響,導致一些親緣接近的植物群落環湖分布並隨著高度逐漸改變。1985年12月至1986年元月,吳英豪、戴惠平、黃祖友三人對鄱陽湖保護區的植被進行過簡單的調查,鑑定出保護區內16個群叢和區鄰近地點另三個群叢(將來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會把部分獨立的群叢劃歸同類),簡述如下。
1、水生植被
(1)馬來眼子菜-苦草群叢
分布於各湖池水域深處。主要以馬來眼子菜、苦草生物量最高。常見的還有黑藻、大茨藻、小茨藻(Naias minor Rll.)、--菜、菹菜、金魚藻等。本群叢面積最大,生物量高。尤其是馬來眼子菜,它的塊莖是珍禽白鶴和天鵝的主要餌料。
(2)牛毛氈群叢
本群叢基本上由牛毛氈組成,介入值物除了極少量的水蓼和馬來眼子菜外,並無其它植物介入,分布在梅西湖等處。
(3)荻-苔草,馬來眼子菜群叢
本群叢見於蚌湖湖灘與水際文匯處,面積不大,介入植物有水蓼等。其中荻呈片狀分布,占主要成份。在荻未占領的區域由苔草和馬來眼子菜稀疏覆蓋。
2、草洲植被
草洲植被主要是指生長在湖灘上除水生植物外的陸生、濕生植物的構成。草洲植被的面積嚴重地受湖水水位控制。汛期,湖面擴大,使得大部分草洲植物縮短了生長期,即必須在汛期前完成生長,水淹後進入休眠狀態。在秋天汛期結束後,不少植物為了積聚有機物,在冬天並不落葉,如蛇含委陵菜等。
葦叢植被,主要包含苔草、蘆葦、紫雲英、水田碎米薺等。
(1)苔草群叢
本群叢主要分布在大湖池、大汊湖、梅西湖等離湖水有較遠距離的區域。以苔草占主要地位,有委陵菜、藜蒿等植物介人。
(2)苔草,水田碎米薺、藜蒿-荸薺群叢
本群叢主要分布在大湖池近湖100?000米的部分地域。組成植物除苔草、水田碎米薺、藜蒿和剛毛荸薺外,滲入的植物還有水蓼、野艾蒿等。
(3)苔草,水蓼群叢
本群叢面積較小,分布在梅西湖湖灘的中間地段,除苔草和水蓼外,很少有其它植物介入。
(4)苔草,藜篙-蘆葦群叢
本群叢分布在沙湖南面。面積約1平方公里以上。
(5)蘆葦,季陵菜群叢
本群叢分布面積比較廣,大湖池西南、南緣,沙湖南緣及令公洲均有。以蘆葦為主要種,多為人工栽培,在梅西湖地區沙山邊也有生長。
(6)狗牙根,破銅錢,紫雲英群叢
本群叢常見於河岸、湖緣及路邊,尤以常湖池和象湖為多。滲入植物有少量藜蒿、野艾蒿、馬蘭和水田碎米薺。
(7)委陵菜群叢
本群叢面積極小,分布在沙湖東南。
(8)苔草,剛毛荸薺群叢
本群叢面積較小,分布在象湖,介入植物有水蓼等。
(9)苔草,剛毛荸薺-野義蒿群叢
本群叢分布在梅西湖西緣,由苔草、剛毛荸薺、野艾蒿組成。範圍內有若干小塘池,池內行有荇菜、剛毛荸薺、水蓼、輪生狐尾藻和苔草等。
(10)苔草,藜蒿,蛇含委陵菜,紫雲英群叢
本群叢分布在蚌湖,面積比較大,組成植物也較固定。有苔草、藜蒿、蛇含委陵菜、紫雲英等植物組成。
(11)苔草,蛇含委陵菜,紫雲英群叢
本群叢也見於蚌湖。在本群叢內圍,組成植物以苔草為主,蛇含委陵菜、紫雲英為副。由於土壤肥沃,各種植物生長旺盛,競爭激烈,以苔草占優勢。
(12)肉根毛茛,水田碎米薺,水蓼群叢
本群叢分布比較廣,在中湖池、常湖池、大汊湖等有分布。其中在中湖池分布較勻,在常湖池水田碎米薺較少。肉根毛茛有時迅速地先於其他植物從才退出的湖灘上萌出,開花結果,會至在較淺水中萌出。在大汊湖,介入本群叢的還可見南亞稷、馬蘭、結縷草、水田碎米薺等。
(13)苔草-董菜,委陵菜,野艾蒿-紫雲英群叢
本群叢主要分布在中湖池外緣。
除以上群叢外,還可以區分出(17)蛇含委陵菜,紫雲英群叢和(18)酢漿草,薺菜,豬殃殃群叢等。
(14)沙生植被
只分布於吳城鎮東北的吉山的沙質地帶。
沙生植被的構造簡單,其中以馬鞭草科的落葉灌木,單葉蔓荊子為主,它能在沙地上利用匍匐莖向前伸展,同時各莖節還能生根扎入沙中,屬於一種良好的固沙灌木。它的黑色球果入藥,能治神經性頭痛,風濕骨痛和感冒等。
(15)單葉蔓荊子,茵陳蒿,苔草群叢
本群叢分布在梅西湖附近的吉山沙區,介入植物有結縷草、白茅、羊蹄、胡枝子、一年蓬等。吉山一帶曾為林區,在19世紀60年代,大部分林木被砍伐。在抗戰期間也有伐林,最後一片林區在1958年砍盡。
3、保護區內主要的植物由禾本科,莎草科,眼子菜科,菊科,蓼科,水鱉科組成。據考察,鄱陽湖有102種水生維管束植物(附錄1),其中大部分(可能全部)部分布於保護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