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鄰里
基本解釋
1. [neighborhood]∶鄰居;家庭居所。
鄰里之間。
2. [neighbor;people of the neighborhood]∶鄰居或同鄉。
3.地理學中,是指城市社會的基本單位,是相同社會特徵的人群的匯集,其形式以面對面接觸為主。
引證解釋
指同一鄉里的人。
唐 杜甫《寄題江外草堂》詩:“霜骨不堪長,永為鄰里憐。” 清 吳騫《扶風傳信錄》:“鄰里來問事者,填咽門戶。”李瑛《咖啡》詩:“親朋相邀,鄰里相招。”
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婆子道:“老身姓薛
,只在這裡東巷住,與大娘也是個鄰里。”清袁賦誠《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袁可立)即位至上卿,於鄰里鄉黨,雖早幼無不加以禮貌。”《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聞奏,怏怏不悅。遂出令:城內城外,挨戶查問女嬰。不拘死活,有人撈取來獻者,賞布帛各三百匹;有收養不報者,鄰里舉首,首人給賞如數,本犯全家斬首。”
其它含義
簡介
地緣相鄰並構成互動關係的 初級群體。住地毗連的人們,認同特定的一組角色,據此形成密切的互動關係,有著顯著的認同感和感情聯繫,由此構成相對獨立的 小群體,即鄰里。鄰里的概念,也為地理學、經濟學、人種學、行政學所套用。非 社會學的定義雖與社會學的定義有一些類似之處,但二者有嚴格的區別:所有非社會學定義只注重地緣關係,忽視對鄰里的 社會互動的分析; 社會學認為鄰里是一個互動體系。
基本功能
鄰里主要有相互支持的功能和 社會化的功能,有時鄰里還具有 社會控制的功能。相互支持功能,主要指在小範圍區域內提供合理的相互保護和相互幫助,使鄰裡間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在生活中互通有無,共同解決生活難題等。 社會化功能,指鄰里提供一套 價值觀與規範體系,並以此教化鄰里中的居民和兒童;鄰里還為居民提供多方面的社會交往,是居民與外界 社區交往的媒介。鄰里的 社會控制功能,通過有關活動與規範約束居民的行為,調整居民的關係,維持 社區的一致性。在 農村社區中,鄰里的功能比城市更為人所重視,也更為完整。
鄰里的結構、規範與活動,受所在 社區的制約。較大 社區一般只把限制置於鄰里群體可能接受的範圍內。如限制超過接受範圍,會引起鄰里的反對。 社區作為一個較大的體系,應對各方面的利益加以調節,理順區內各鄰里之間的關係。
互動特徵
鄰里互動與親戚、朋友之間的互動有顯著差別。親戚之間的互動,基於社會的親屬制度和相互認同的傳統規範。朋友之間的互動,依靠個人之間相互確認的契約或承諾。鄰里之間的互動,首先需要住在左鄰右舍的地緣條件,其次基於地方性的共同承認的文化規範。在農村的鄰里互動,還帶有血緣關係。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發展,鄰里的內涵、構成與互動、凝聚力等等在發生變化。例如,鄰里內的人群可能關係不密切,而不住在近鄰的人們,可藉助通訊與交通設施而加強聯繫。
鄰里的行動體系 由要素群體與夾縫群體相聯繫而構成。要素群體指 家戶或與家戶相符的 核心家庭。夾縫群體有如下兩類:①志願群體,如兒童遊戲群、主婦相約活動群等。②形式化的群體,如中國 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屬下的居民小組與村民小組。
鄰里行動的主要根據是認同一套義務。個人自願承擔或占有鄰居的角色。鄰里關係超越了 家庭關係。 家庭是一個封閉的排他性群體。鄰里則是一個目標明確,歡迎參與的開放型群體。
鄰里單位
佩里(ClarencePerry)的鄰里單位理論
佩里(Clarence Perry)在20世紀20年代編制紐約地區規劃的時候,把霍華德田園城市中“區”的思想推進了一步,與1929年發展並提出鄰里單位的思想。
佩里認為,在住宅附近一帶要有生活服務設施。他把設有這種設施的用地稱為“ 家庭鄰里”。他相信,在一個布置得當的鄰里單位里,公共生活會活躍起來,居民們在利用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的時候經常接觸,就會產生鄰裡間的聯繫。
概括
其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六條原則:
(1)鄰里單位四周被城市道路包圍,城市道路不穿過鄰里單位內部。
(2)鄰里單位內部道路系統應限制外部車輛的穿越。一般應採用盡端式道路以保持內部安靜、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氣氛。
(3)以國小的合理規模為基礎控制鄰里單位的人口規模,使國小生上學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鄰里單位的規模約為5000人左右,規模小的為3000~4000人。
(4)鄰里單位的中心建築是國小,它與其他的鄰里服務設施一起放在中心廣場或綠地上。
(5)鄰里單位占地約160mile(英里)(約65ha),每英畝10戶,保證兒童上學距離不超過0.5mile(約0.8km)。
(6)鄰里單位內國小附近設有商店、教堂、圖書館和公共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