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舉選

鄭舉選

鄭舉選,綽號“麻瞎、盲俠”,男,漢族,1940年6月出生,武漢市蔡甸區侏儒鎮人,民建會員,武漢盲人企業家。 湖北省武漢市漢正街市場商會名譽會長,武漢市華僑友誼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1979年之後發跡於漢正街,成為風雲一時的全國個體工商戶傳奇性代表,也是漢正街市場發展的里程碑式人物。1992年後,鄭舉選逐漸淡出漢正街,賦閒在家。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鄭舉選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小商品市場“漢正街”模式的主要開創者。

人物經歷

鄭舉選 鄭舉選

上世紀70年代末,經商被禁止,鄭舉選和他的朋友們為謀生鋌而走險,不幸遭遇牢獄之災。30多年過去,改革開放政策越來越寬鬆,鄭舉選從地下做生意轉到地上,靠15元起家,從小商販搖身變成董事長再到漢正街首富,他的傳奇經歷,在改革開放後的個體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了一串清晰腳印。

1979年,在他的帶動下,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拉開了全國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大幕,個體經營戶發展壯大到3400餘戶,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創業群體。

1982年,漢正街率先突破政策限制,允許批發銷售,獲得了“天下第一街”和“市場流通體制改革風向標”美譽。

成功之路

做點小生意 被扣“走資”帽

沒錢治病孩子夭折

今年10月的一個清晨,漢陽郊區一處風景秀麗的小區,鄭舉選戴著墨鏡,獨坐在400平方米的大宅子內。桌上電話鈴聲不斷。這些天,賦閒在家的鄭舉選,突然變得忙碌起來。作為改革開放30年典型人物,他已陸續接受了近10家媒體的專訪。此情此景,令他想起20年前,《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八大媒體及法國、加拿大等海外報刊記者對他聯合採訪的情景。

當年,在1000名個體戶中,鄭舉選創下四個第一:銷售額連年第一、納稅連年第一,各種捐款第一,認購國庫券第一。1985年時,他成為漢正街無人不曉的首富。

當年的“風雲人物” ,如今68歲的鄭舉選,說起最初走上從商之路的坎坷經歷,卻只用了四個字——“迫不得已”。

鄭舉選出生於武漢蔡甸侏儒鄉。6歲時因患“天花”雙目致殘,視力微弱,面部留下疤痕。上完國中他不得不停止學業隨父經商。

上世紀60年代初,鄭舉選在旌德小巷43號擺攤,經營百貨。當年,人們熱愛毛主席像章、五角星,鄭舉選便找廠家、找客戶購銷,他的小攤一下成了漢正街銷售毛主席像章批發點。不久,他又發現,這么大的武漢市,生產用於家具的鉸鏈(合頁)的廠家不多,而湖南長沙廠家多,於是委託友人從長沙進貨到漢口來賣。這項生意緩解了武漢家具行業對鉸鏈的需求。因為善於經營,他的生意做得很紅火。

當年還沒有“個體戶”一說,鄭舉選被稱作“小攤小販”,其聯合組織簡稱“攤聯”,鄭舉選成了攤聯會長。1966年,小攤小販被扣上“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帽子 。鄭舉選首當其衝。“紅衛兵將我的貨物全部沒收,掘地三尺,生怕我藏了金銀財寶。其實,我所有的錢都在貨上。”當晚,鄭舉選的妻子欲服毒自殺,所幸被救下來。那一年,1歲的女兒患上重病。因無錢醫治,鄭舉選眼睜睜看著孩子死在家裡。

保護供貨人 一人攬“罪名”

三中全會救他出獄

“視力差,沒有單位肯要我,又沒有一技之長,不做生意一家人只能活活餓死。”1972年,鄭舉選在“學習班”被關一年後出來,家徒四壁。為養家餬口,他改行賣起冰棒,還在利濟南路擺了個冰棒攤。

上世紀70年代的漢正街,小商販很多,多是經營針線、扣子等小商品,都是偷偷摸摸。鄭舉選在此“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各地客商在冰棒攤聚集,談成大批買賣。鄭舉選的魚鉤、魚飄、魚線等各類小百貨就在冰棒攤上成交。

“那個年代,做生意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當時,武漢市有一個“打擊經濟犯罪辦公室”,小攤販們叫他們“打辦”。幾乎每天都會有“打辦”的人過來清理擺小攤的,抓住就罰款,沒收所有貨物。

1966年到1978年10年間,鄭舉選已經不記得貨物被沒收多少次。他只記得,到後來,自己一見穿制服的人,第一反應就往廁所里躲。即便如此,他依然沒能躲過1978年初那場牢獄之災。

1978年1月18日,鄭舉選的家和親戚家同時被抄。抄出庫存的貨物價值幾萬元,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字。鄭舉選因此被送進監獄。拷問的人逼迫他交代“同夥”,並利誘他:如果供出買貨或者供貨人,就可以將你放出去。鄭舉選閉口不答。這一次,鄭舉選在牢房裡足足呆了18個月,他的右眼也徹底失明,失去生命中最後一絲光亮。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給鄭舉選這位命運多舛的盲人帶來希望。1979年6月,鄭舉選被釋放出獄。也是那時,鄭舉選甘願自己坐牢也不願意牽連他人的舉動一傳十,十傳百,為他贏得了“盲俠”的稱號。

盼政策鬆綁 好政策來了

“103將”身份合法化

憶及往事,鄭舉選無數次感嘆:那時,多盼有政策給我們鬆綁啊!他渴望的“政策”終於在1979年底到來。武漢市工商局向首批103位漢正街的個體戶發放個體工商戶執照。鄭舉選是“103將”中最後一位拿到執照的。

他帶著僅有的15元錢來到漢正街,擺起小百貨攤。因他獄中沒有“出賣”與他有經營往來的客戶,令許多人免去滅頂之災。他一出現在漢正街,許多朋友都來看他,給他帶來貨源,帶來信息,帶來火紅的生意。

“仍有許多困難,經營只局限於小商品,不允許批發和長途販運。”鄭舉選這幫漢正街商人常將積壓產品成批量買入賣出,靠零售無法正常運轉。此外,漢正街主要面對武漢周邊農村,如果不經長途運輸,生意就做不下去。

轉機出現在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值得重視》的社論。同年10月16日,國家工商總局允許漢正街個體戶批量銷售國家計畫產品,允許廠店掛鈎,允許長途販運,允許價格隨行就市。“這以後,我做生意更放得開了。”

1983年,武漢有一家毛筆廠,製作筆桿時廢棄很多竹節,堆成垃圾山。鄭舉選得知此事,找來12個山東民工,要他們把筆桿做成吹氣球的小哨嘴。“你們來生產,我包銷。”幾個月時間,鄭舉選組織銷售小哨嘴幾十萬,用大卡車運往各地農村銷售。很快,漢正街哨嘴就暢銷全國,頗受兒童歡迎。

當時有一段時間,用報廢的尼龍降落傘改制的鑰匙帶子,是漢正街緊俏貨,每條賣到1.4元。武漢六渡橋一客商楊國記賒銷1400元貨物給鄭舉選。哪知幾天后,尼龍帶子大批湧進市場,價錢跌了一半,老楊十分著急。沒想到,當他去鄭舉選那裡收款時,鄭舉選卻按照原價將貨款付齊。他對鄭舉選十分欽佩,又對鄭舉選虧損600多元感到過意不去。於是,他便直接把某工廠的關係介紹給鄭舉選,讓他直接聯繫,以減少中間環節,取得更多利潤,很快就將損失彌補回來。此後,鄭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部分人先富 成就小老闆

研究生組成“智囊團”

1985年以後,鄧小平關於“讓一些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聲音響徹中國大地。為回響這一號召,礄口區僑務辦公室集資在漢正街辦起“武漢友誼華僑貿易部”。鄭舉選因有海外關係,“受邀”投資5000元入股。“我當時一聽‘僑辦’,自然聯想到當初的‘打辦’,趕忙給錢‘消災’。”

兩個月後,華僑貿易部積壓資金4萬元,虧損2萬多。危急關頭,僑辦領導決定請鄭舉選出山主持工作。這樣,鄭從小商販搖身變成貿易部董事長。

鄭舉選上任後,聘請一批老商業專家、老會計師、律師、武漢大學經濟管理系教師、研究生組成“智囊團”。“改革越深化、競爭越激烈,如何適應?只能靠大家給我出主意。”

一次,鄭舉選得知江蘇省某縣玻璃廠積壓100多噸玻璃珠子,十分便宜。他想,農村的小孩喜歡這種小珠子,有廣闊的市場。於是,他馬上同廠家聯繫,將積壓的貨全買下。小玻璃珠裝了3000多麻袋,30多卡車。老同行看到鄭舉選如此進貨,均驚訝不已。可鄭舉選不慌不忙,魔術般將每粒售價僅半分的小珠子拋售一空,還為貿易部賺了2萬元。

1985年到1991年6年間,鄭舉選的公司年銷售額在500萬左右,80%的生意都是鄭舉選直接做成的。幾年間,他們不僅還清債務,上繳稅收和管理費近70萬。

鄭舉選和他的公司名揚中外。在《盲俠、神商》一書中,原武漢市礄口區區長塗和平如是評價:“鄭舉選是早期個體戶代表,他注重商德,以仁治商,善於捕捉城鄉小商品的需求信息,把小商品做成大買賣,成為漢正街最早納稅大戶,他的事跡,從一個側面反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漢正街市場的興起與發展。”

一尊銅雕像 見證滄桑史

漢正街上子承父業

直到1992年淡出漢正街,鄭舉選穩坐漢正街富豪交椅。他的故事,至今在漢正街流傳。人們還為鄭舉選塑了一尊銅像,以見證漢正街的世事滄桑。

不過,鄭舉選沒料到,他在商海里經歷這么多大風大浪,晚年卻在老家農村遭遇“滑鐵盧”。退出漢正街的他在農村租了1000畝地,投放了100萬元的螃蟹苗,全被人偷走賣掉。後來他了解到,他付給村委會的承包費沒有發到農民手中,農民將湖和田都租給了自己,無以為生,不得不偷螃蟹苗來賣。這次投資對鄭舉選打擊較大,“從此,我不想再做任何和生意有關的事了。”

如今,鄭舉選住在墨水湖畔一處靜謐之地。一生起伏,如湖水般趨於平靜。“我現在主要的精力都在公益事業上。”今年5月份,他被選為“奧運火炬手。”目前,鄭舉選擔任武漢市盲協名譽主席、礄口區盲協副主席。採訪當日下午,他還要去參加一個會議,討論為盲人捐款完善設施的事情 。

雖然鄭舉選完全退出商界,“但我的大本營還在漢正街。”他用心關注著漢正街的每一個變化,他的兩個兒子如今還在漢正街做生意。他的許多朋友,還在漢正街經商。他們既是漢正街不斷發展歷史的參與者,也是這個時代變遷的主人。

所獲榮譽

2018年11月,鄭舉選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鄭舉選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小商品市場“漢正街”模式的主要開創者。

人物評價

鄭舉選敢為人先、百折不撓,以敏銳的商業眼光和巨大勇氣,推動個體經濟獲照經營和小商品市場開放搞活。1979年,在他的帶動下,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拉開了全國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大幕,個體經營戶發展壯大到3400餘戶,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創業群體。1982年,漢正街率先突破政策限制,允許批發銷售,獲得了“天下第一街”和“市場流通體制改革風向標”美譽。他也成為20世紀80年代漢正街最早的萬元戶和百萬元戶,創下當時漢正街銷售額第一、納稅額第一、捐款第一、認購國庫券第一,被譽為漢正街“商界傳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